薄利多销(做生意用“薄利多销”还是“厚利适销”?)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做生意用“薄利多销”还是“厚利适销”?
发觉很多没做过生意的人想法都比较天真,竟然以为自己可以在“薄利多销”与“厚利适销”之间做选择。
首先我告诉你,假如你对一项生意具有垄断权,那么你绝对会选择“厚利多销”,而不是所谓的“薄利多销”与“厚利适销”。
你告诉我,谁不想自己的生意利润高,销量大,假如能有机会让你的生意不但利润高,销量还大,你会放弃这个发财的机会,搞销量销售吗?
现实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钱都是抓住时间赚的,你能赚钱的时候不放手去赚,搞限量销售,那完全是扯淡,因为别人一闻到这方面的“钱味”马上就会蜂拥而至,到时候你就是失去对行业的垄断。
没有了垄断,就没有了你对商品的定价权,就没有了所谓的“厚利适销”选择权,这时候产品进入薄利时代,想赚钱就得靠销量支撑上去。
简单的说,没有垄断权,你就没有经营模式选择权,由此你想拥有在“薄利多销”与“厚利适销”方面的选择权,你就首先得拥有垄断权。
现实中为什么有人选择“厚利适销”?
这个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他具有产品垄断权。
第二个是因为产品的市场空间狭窄。
第三个产品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成本与利润出现边际效用抵消的情况。
就拿烤鸭的来做比方吧。
一、烤鸭是一个统称,特色烤鸭或者是秘制烤鸭都是属于具有垄断权的产品。简单的说这种味道只有你能做出来,别人做不出,所以你具有这种味道的垄断权。
这时候垄断权并不表现在烤鸭的外形,而是烤鸭的没在的口感与味道,因为客户购买烤鸭消费就是它的口感与味道。
二、产品空间狭窄指的是每个人对烤鸭的口感与味道需要不一样,喜欢你的做出来的烤鸭的口感与味道的人群是一个固定群体。所以你不能一下子把这个群体的所有人都满足了,因为一下子满足过后,他们的再消费欲望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由此采取“厚利适销”,一方面是为了从这个群体中赚足利润,另一方是为了让生产具有持续性。
你做生意总部能说,今天把所有人都满足了,然后关门五天再开业,再搞一次把所有人都满足了,这种操作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有人连续几天购买,有人会每个一断时间购买,要是他想买的时候你不开门,你开门的时候他不想买,就无形中让你经营的市场进一步萎缩。
三、一天卖出一百只烤鱼只要一间小门店,几个人打理就行。要是你一天卖出一万只烤鸭,就需要一简非常大的店面,而且还要请非常多的人手。
前面说了,如果你客户只有一万人,那么就可能会陷入今天卖出10000只,明天卖出500,后天卖出3000,大后天又只买800等等一系列的情况发生。
这时候店面开支、人工开支等成本会把你压死,所以这个时候才会选择“厚利适销”的经营模式。
当前社会有很多每做过生意的人,天天用教科书上的知识去了解生意,我告诉你们那些都是脱离实际的内容,不要把生意想的太教科书化,不然等你做生意的时候绝对会亏损。
2、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多赚?
谢谢邀请!
还是薄利多销有长远的生命力,俗话说得好:"一分利钱吃饱饭,十分利钱饿死人”。厚利多赚,只是暂时的,如同烟云,消失无影。
谢谢广大读者朋友!
3、有哪些薄利多销的产品可操作?
问题很好,很接地气,我是一名创业者,选择回答。
有哪些薄利多销的产品可操作?这类产品很多,以下都是:
一,纯净水,啤酒,饮料等等,这类快消品一般都是依靠销量立足市场。
二,农副产品类,譬如蔬菜,油粮,也都是薄利多销。
三,轻工业产品,譬如开关插头,小五金等等。
四,原材料类,譬如砂石,木材等等。
总之,在各个领域,都有这样的薄利多销产品。
就回答这些,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关注我,有更多创业知识与你分享!
4、薄利多销是为了利还是销?
薄利多销既为了利,也为了销,但最终还是为了更大的“利”。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问题中前后两个“利”字。
前面薄利多销的“利“字,指的是单位销售额所获得的利润,也即利润率。
后面的”利“字,指的是总体销售额所产生的总利润。
薄利多销就是降低销售单价,刺激消费者从而放大总体销售额,实现规模更大的销售利润总额。
5、有什么行业赚的是薄利多销?
问题好,我是一名创业者,选择回答。
有什么行业赚的是薄利多销?很多行业都是赚薄利多销的钱,归纳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典型行业。
一,农副产品
这是最典型的薄利多销行业。
二,快消品
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
三,轻工业品
譬如服装鞋帽,百货五金等等。
四,原辅材料行业
以上都是薄利多销行业,当然其他还有很多。
就回答这些,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关注我,有更多创业知识与你分享!
6、薄利多销是什么意思?
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 “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 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7、薄利多销是真的吗?靠谱吗?
福岩:薄利未必多销,薄利带来更多的是压缩成本,恶性循环。
可能笔者说的这番话,会有很多人反对。薄利多销是很多经营者以前用过的办法,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以微薄的利润换取销量。这种销售方式适用于电商没有到来之前。
而当下的经营环境,加上电商的冲击,这种销售模式只适用于供应链渠道,或者批发渠道,因为他们走的量都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才是真正走量。而小的商户小的门店在现在的环境还采取这种销售方式,只是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所有的商品销售方式都是根据顾客群体的消费方式而做出行为。比如说再薄利多销能干得过拼多多吗?
根本干不过。因为拼多多赚的钱不是赚消费群体的钱,而是赚渠道的钱与供应链的钱,还有赚的是拼多多背后资本的钱。
所以在当下环境薄利多销根本行不通。要考虑的是如何差异化竞争,如何寻找与产品相匹配的消费群体。其实所有的营销模式都不是研究产品,而是研究人。很多实体店店主都会在这一点上犯错误。
所以,在进行产品销售以前首先要定位人群要知道哪类人群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把自己的产品硬生生塞给随便一个人群。
薄利多销不再适合当下的经济环境,以受众群体为基础,再去寻找这个群体所需要的产品,这才是应该考虑的。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依据!
8、做买卖到底应不应该薄利多销?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中都有着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诚待天下,薄利多销”。首先,诚待天下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但是,薄利多销是否还像我们老祖宗说的一样,成为做生意经商的不二法门的呢?
在大多数中国传统生意人或者企业家的心中,当企业遭遇到和生产同样产品的竞争对手的竞争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打折,降价,用更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因为我们的企业家们都知道一件事,中国人永远是价格敏感的,只要你便宜,哪怕只便宜一块钱,也会有老大爷老大妈们不远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过来排队。所以只要我们祭起价格的大棒,那么肯定会有一定的效果的,毕竟老祖宗教育我们的是,把价格降低点,从而换来了销量的增加,虽然咱们每件少赚点,我们通过多卖点,多提高一点销售额不也一样嘛?
的确,这个手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非常成功,我们中国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靠的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便宜的人工,有价格低廉的原材料,所以我们就能生产出来最便宜的产品,靠着这些物美价廉的产品,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畅通无阻,甚至于外国人如果不用中国货甚至会生存艰难。但是,拼价格只是一时之计,因为你的成本低,永远会有比你更低成本的地方,比如说抢走了中国订单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甚至非洲,当我们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和这些不发达国家去比拼成本吗?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薄利多销如何成为害死中国企业的枷锁?
一、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薄利多销文化。
薄利多销作为中国人传统的经商思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刚刚从西周的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时代,中国大地上诸侯国盛行,因此在国与国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商人群体,他们中有名满天下的大财神范蠡,有最后位极人臣的大商贾吕不韦,这些人通过在各国之间的倒买倒卖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金科玉律就是薄利多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小农社会中,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极度落后,科技进步靠的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在这样的过程中,在一代人的生活范围内,生产力水平基本上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那么在生产能力极度低下,人民收入非常低,商品又非常短缺,产品种类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那么我们该如何经商呢?
假设,在一个县里面,张三卖烧饼,武大也卖烧饼,那么这样就是一种完全的同质化竞争,那么选择就只剩下一个,卖的便宜呗,因为便宜所以薄利多销,让更多的人选择你而不是别人。但是,这样同样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把所有的企业或者当时不说企业,就是商人吧,拖进了价格战的汪洋大海。
记得瀚哥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电视剧《大染坊》,电视剧里面的主人翁就是联合同一个城市的染厂去用价格战对抗上海的大企业,对抗到最后完全不是正常的经商模式,而是成为了所谓家底的比拼,谁的家底厚,谁才能笑到最后。同样在我们现代几乎也是如此,在前不久的滴滴、优步大战中,滴滴就是凭借价格战,凭借自身深厚的实力,吞并了快的,吃掉了优步,最后成为独步天下笑到最后的赢家。
只是这样真的对吗?因为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早就和当年的春秋战国不可同日而语,在商品经济如此大发达的今天,薄利多销意味着你必须进入价格战的红海,让自己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最后就成为了纯粹的恶性竞争。然而,我们的消费者除了之前的价格敏感之外,越来越接受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在追求自身的个性,而不是批量制造出来的共性的东西。所以,现在再进行价格战在某种程度上不啻于一种最愚蠢的竞争策略。
二、从薄利多销到厚利多销的进化论
纵观全世界的商业界,持有薄利多销理论的往往都是中国人,但是我们由于利润不足,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度落后,只能够承接那些成本低廉,技术水平不高的加工代工制造业的工作,真正能赚钱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推广都不在中国,并且由于利润低廉想要投入足够的金钱去做研发都难以做到,这种现在产业发展中国的困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薄利多销惹的祸。
因为薄利多销价格低,所以消费者会越来越习惯于市场的低价情况,商品的价格又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者逐渐习惯了所谓物美价廉的商品,就导致了消费者对于商品本质看的越轻,对性价比看的越重,然而,性价比最终就会把企业拖入到军备竞赛当中,让大多数企业成为了军备竞赛的牺牲品。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来说,中国的国产智能手机一直都是一种价格军备竞赛的战争,最早小米将智能手机的旗舰机型定位到了1999元,通过红米将入门机型的价位定格到了999元,结果导致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军备竞赛,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在追逐参数,追逐性价比,导致了整个产业的恶性循环,现在迫不得已全面一起涨价,之前想买手机抢不到,现在却又四处涨价,让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极糟。
我们再来反观另外一个国家德国,德国的东西质量好基本上算是大家公认的事情了,但是质量好的德国产品却从来不用所谓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价格战,就像在汽车产业中,中国企业、日本汽车、韩国汽车是价格便宜还省油但是安全性能却不高,反观德国汽车,虽然价格相对昂贵,却产品质量过硬,从而在世界上获得了不差的声誉。因此,低价格元不等于高性价比,更不一定是消费者喜欢的东西。
因此,低价意味着没有利润,没有利润的产品即使有再好的流水,但不赚钱甚至亏损却是企业的心头大患,想要保住利润,要不就像做期货一样,让产品完全抢不到,要不就只能降低标准,这样导致低下的用户体验无异于自掘坟墓,自毁长城,最终的结果就是低价竞争,自己把自己作死。
所以,现在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用多低的价格去做价格战,而是如何能够做厚企业的利润,让企业真正从薄利多销进化到厚利多销。
三、如何做到厚利多销?
也许瀚哥前面说的,很多朋友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如何让企业真正进化到厚利多销呢?瀚哥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是一个追求长尾市场的时代,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差异化,这也就要求企业的产品要有足够的差异化。
如何能让消费者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就能够让消费者为产品的高定价买单,举例来说,大名鼎鼎的日本生活用品制造商无印良品,从价格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价格相对较高的生产厂商,其销售的各种产品价格都比超市中的同类产品贵上一些,但是无印良品在国内却是一直销量爆棚,究其根源就是在于他们成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让消费者愿意为多余的溢价买单。只要买过无印良品东西的人相信都知道无印良品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品质过关,质量绝对不差于甚至优于国内产品,第二个特点则是极简主义的工业设计,无印良品的每个商品的设计感都很强,这种良好的工业设计让消费者的体验很好,所以消费者愿意为这种溢价买单。
因为品质高,因为设计感强,所以能够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现在对于中国企业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你的企业能够生产出品质过关的产品,能够做到优秀的设计,那么同质化和价格战的泥沼就与你无关,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良性循环离你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