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含泪劝告(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到国外,就是不爱国”?)

含泪劝告(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到国外,就是不爱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到国外,就是不爱国”?
  • 2、秋雨含泪,他写了什么文章,怎么被骂成文痞了呢,他什么反应,对他什么影响?
  • 3、为什么上世纪末余秋雨大红大紫后,引起了很多争议?
  • 4、当下在东北是否可以出行?
  • 5、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学成就?
  • 6、你们喜欢易中天老师吗?为什么?
  • 7、易中天有真才实学吗?你怎么看?
  • 8、现在是特殊情况,你们想去哪游玩?
  • 9、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都有谁?(写日记的不算)?
  • 10、有些人将余秋雨看成当代胡适,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 正文

    1、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到国外,就是不爱国”?

    是啊,很多人这样认为,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到那里去了,从道理上讲确实没有错吧?你们却移民到国外享受去了,我们还在辛苦劳动,还在建设新中国呢?一句话却被堵塞了,还能是爱国吗?你却没有话语权,对吗?事实胜于雄辩,兄弟你说是吗?

    2、秋雨含泪,他写了什么文章,怎么被骂成文痞了呢,他什么反应,对他什么影响?

    解释:秋天的雨水里面含着泪水。秋雨本已肃杀,含泪更显冷酷,寓意帮闲文人阶级不顾平民百姓的疾苦粉饰太平。 引申义:2008年6月,中国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灾民”。痛斥灾民要求查清豆腐渣工程的正义行动。而在四川大地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校园迅速倒塌而丧生。“秋雨含泪”被引申为假惺惺的鳄鱼的眼泪。

    3、为什么上世纪末余秋雨大红大紫后,引起了很多争议?

    余秋雨在上世纪末因为一本书《文化苦旅》大红大紫,但是这本书的文化含量呢极其低级,他主要是依靠浅薄的抒情来博得了大众的追捧,但是如果他成名之后能够好好钻研学问,写出有价值的文化随笔倒也好,但是不然,他一路写下来,越写越胡说。对中国文化的剖析除了表面的浅层次的咏叹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文化思考,所以在当时,他的那种情况相当于今天于丹说论语那种心灵鸡汤,有人说于丹的鸡汤是砒霜。业内人骂余秋雨就像今天骂于丹一样,因为他们的胡说对大众造成了灾难性的误导。本身是一件引导大众关注历史文化价值的好事,却让他们引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而且他们借着名气还时候得振振有词,导致许多不了解历史的读者对此崇拜的云里雾里。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比如2016年的时候,余秋雨还在甘肃做演讲,说老子活了多少岁,老子的年龄连历史都没敢确定,他却说了个具体数据。另外他还说伊朗没有古代文明什么的,然后就有央视记者报道了伊朗的古文明,造成了许多笑话。所以余秋雨赚足钱后,还为老不尊,到处欺骗,十分不好!

    4、当下在东北是否可以出行?

    当下,不管你在哪里最好都不要出行。

    看您的情况好像是要出远门,这是更不可行的事情了。

    目前,全国正处在战胜疫情期间,除非有特殊情况,尽量减少出行。出行不管你是坐火车、坐飞机、还是驾驶汽车就不可能避免与人接触,这里也就可能存在风险。相关部门一再强调大家要宅在家里,尽量不出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避免出现问题,是对每一个人的保护,更是对整体社会的责任。

    现在,各地的医护人员在对受感染人员加紧进行治疗,我们最为普通老百姓虽然帮不上忙,但不出行,就可以避免被感染上的几率。这样,人人遵守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对医务工作人员的帮助。

    这个时期,可能是各个单位要上班或是有些人假期已到,要到各个城市的工作岗位,这个时期也正是人员密集时期。所以,更要尽量避免出行,如果能延期是最好的方式,错开这个事期可能会避免交叉感染,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保护。

    这个时期,如果是出行办事或游玩,更不可行了。办事可以与对方说明一下,都会理解这个时期的特殊性,不会强行要求过去。游玩就别想了,各个景区都已关门,严防感染。

    最后,强调一下,不管在哪里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出门了。这段时间保护好自己,不要给社会找麻烦,祈盼疫情早日度过,今后有的是时间出行。

    5、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学成就?

    后学不敢评价余秋雨先生的文学成就,因为一来无此能力,二来这是评论家的事情。 最早拜读余先生的作品,是《文化苦旅》。说来话长,15年前在广西桂林只身勤工俭学的时候,有一天在一个小店,看到这本书,里边除了文化苦旅,还有其他两篇,啥名忘了。牛皮纸封面,5块钱,厚厚的一本,挺重的。后来才知道是盗版的,因为里边有错别字。每天工后躺床上就看。足足看了一个月,看得很慢。也许不是读,是在品。 由于年代久远,内容大多忘了。剩下的印象,只是余先生回忆躲在偏远图书馆搏揽群书,以及随队去非洲,每晚写文化苦旅书稿的场景。 余先生的文字很美,哲思意味浓郁,是用心去讲述的文字。 那段时间,边务工,边阅读,生活简单,思想简单,清清静静的,那种状态真好。《文化苦旅》陪伴走过的那段曰子,温馨如春!

    6、你们喜欢易中天老师吗?为什么?

    易中天 能说会道,有时会信马由缰,一副傲视天下的嘴脸,他不属于清新脱俗,品德高尚的学者,为此我不太喜欢。

    7、易中天有真才实学吗?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提的很怪,易中天没有学问谁有学问?相反,有的人徒有虚名,却受到吹捧。学术界出现这种情况很不正常。

    8、现在是特殊情况,你们想去哪游玩?

    既然是特殊情况,就别去游玩了。

    一是,现在要求要宅在家里,尽量别出门,别给社会找麻烦,别给自己找病。

    二是,现在各个景区都应该关门了,也是避免人员交叉传播,上哪儿玩去呀。

    当下主要还是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以下事项吧。

    1、戴口罩是最基本的卫生常识。

    我们都知道日常感冒了都要戴口罩,这是最基本的卫生常识,不是说有疫情了才需要戴口罩。所以,当人们为了健康戴上口罩,不代表是嫌弃周围人脏,而是代表他对别人的负责和尊重。

    再有,年轻人要耐性辅导老人和孩子戴口罩。由于父辈的成长和教育背景不同以及孩子的自理能力有限,年轻人要耐心指导他们戴口罩,不要批评指责,这样才有好的效果。

    2、敬畏是对疫情最起码的态度

    今早,我坐电梯下楼跑步,中途一乘客没戴口罩,示意我先下,我点头致谢。这是一种敬畏与责任,敬畏是对疫情最起码的态度,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其实更可怕,认为戴口罩有什么用,这是轻慢。

    有些人会说:2003年非典,我没戴口罩不是也没事吗?有些人觉得灾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疫情,不重视和侥幸是更可怕的疫情。

    3、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在有疫情期间,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保护好自己不被感染,就是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最大支持,就是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这个时间,倒是可以计划一下到哪里游玩,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疫情就会过去。春暖花开时就可以游玩了。

    9、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都有谁?(写日记的不算)?

    要说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尽管你说写日记的不算,但我依然认为这颗皇冠只有方方才能承受其重!

    因为,方方开创了“听说主义文学”流派

    听说主义文学进可“追责”、退可“道歉”,哪怕是造了谣也没有关系,因为持有“听说”这个免死金牌,只要懂得该流派的通用话术便可轻松过关,譬如:“我听错了,那就道个歉吧!” “我有证据但我要保护朋友,所以不能发出来”……

    方方老师作为听说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为世界文学流派的多元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远胜过国外的诸如:古典文学代表作家莫里哀、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雨果等。

    10、有些人将余秋雨看成当代胡适,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古人云盖棺定论,余秋雨先生目前还健在,往事可查,来者未知,余氏在余生里还能取得什么成就还不可知,但以他目前的思想深度,学术成就,行为处事来对标胡适先生,打个比喻,若胡适先生是普照大地的皓月之光,他就只是米粒萤光,他成不了胡适先生。我们试对比一下。

    一,思想深度。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中说到他在故乡接受过九年的旧式(国学)私塾教育,对于中国固有文化是了解甚深。并且胡先生留美时师从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对于西方哲学也有甚深造诣。因为了解固有文化的优缺点,所以他希望打倒偶像权威,采纳西方的普世价值,但开风气不为师。他一生追求个人的觉醒,要人脚踏实地,不受人惑。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而余秋雨先生,长在红旗下,从未留过洋,不免眼界稍窄,思维局限。《文化苦旅》里对历史的拷问常常是旧氏文人的家国情怀,丝毫看不出他有对普世价值的追求,拷问了历史却逃避了现实,留下了一长串的排比感叹而已。汶川地震,余氏上演含泪劝告灾民的丑行背后,更是他思想奴化的表现。他仍旧停留在旧式文人的思想局限中,更不要说他的思想能给人性带来觉醒与启蒙。所以朱大可说他的“文化苦旅”是“文化口红”。

    二,学术成就。胡适先生是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掀起了轰轰烈烈地白话文运动,写下了第一本白话文诗集《尝试集》。1929年胡适又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而写作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以西方的科学精神为依归,为中国的哲学史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才有了后来冯友兰等人的优秀哲学史著作。胡适先生还研究红学垂三十年,发表《红楼梦考证》,不穿凿附会,不妄自揣测,小心求证,将红学拔开云雾重见真容,引上了正确的学术轨道,是谓新红学。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在当时就是一大重镇,无论整理国故还是倡导新学的研究,都绕不开他。至于余秋雨先生,在未曝得大名之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戏剧理论,基本是戏剧史,没什么特有的创见和新意,如《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等著作,影响仅见戏剧理论界。至于他影响最大的历史散文已经称不上学术著作了。所以学术上,余秋雨先生也万难赶上胡适先生的影响。

    三,行为处事。这一项比较难对比,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只要他没犯法,我就很难说他全错。私德与公德虽不可共论,但可见。胡适先生知交遍天下,有富贵之友也有贫贱之交,但都一视同仁。对于和他意见相左之人,也是和而不同,只论理不诛心,如论敌鲁迅死后全力相助许广平出版鲁迅全集。他轻财好义,特爱有才之人,未曾谋面的林语堂一封求助信,胡适就能借给他一千大洋,提携后进如此。胡适先生常说“不降志,不辱身”,他面对蒋介石时也不会如钱穆般自降身份,常当面驳斥蒋氏无理之言,如1958年他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蒋氏发言中要求文化工作服务于政治,胡适待蒋介石发完言,马上说“总统,你错了”,接着逐条反驳,把蒋介石气得浑身发抖,其坚持文化独立不畏权贵如此!胡适驻节美国四年,更是为国争取了不少的外援与国际友人的同情,为抗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胡适也慕少艾,也有红粉知己,对于婚姻也曾不忠,但他做人的态度一以贯之,就是不饰非不文过,坦荡自然,忏悔回归。反观余秋雨先生,婚姻情况暂且不论,只论其文革中上海“石一歌”写作小组中积极写批判大文章的行为来看,他至少不是一个纯粹的能坐得住冷板登搞学术的文人。后来借电视等新媒体来营销自己,包装自己,满口的精英语言常常使人费解,以高姿态的文化人来指点大众。若有人不同意其观点,就放言若否定他就是否定中国文化,其胸怀窄仄若此!更不用说后来的诈捐门,含泪劝灾民丑剧了。窥一斑见全豹,但余氏长袖善舞,在他蹁跹舞步中难见真容,余姚口音的普遍话发出了对历史的“千年一叹”,真耶?假耶?

    以上就是我对二人的比较,或失之偏颇,但亦有所中。我也始终认为每个独立的灵魂难以比较,伟大或缈小,都有其可爱之处。但若说余秋雨是当代胡适,我想从任一方面来说,余氏都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