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拉(非洲马拉维治安好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非洲马拉维治安好吗?
它地形上分为裂谷湖泊和层峦叠嶂两部分;它居民性情和善,有“温和非洲之心”美誉。
马拉维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南部、东非大裂谷带边缘的高原内陆,国土弯曲狭长,南北延伸840公里,东西宽约80—160公里,形似海马。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809万(2016)。
全境地理以高原和湖泊为主要特征,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0℃左右。5-8月为凉季,9-11月是热季,雨季从12月至次年4月,集中了年降雨的90%。
该国没有战略性资源储藏,现已开采深层煤矿、铝土、铀矿、石灰石等。水利资源丰富,出产20—30种淡水鱼,马拉维湖被称为“内海”,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是非洲著名的旅游胜地。马拉维一直以烟叶、茶叶、蔗糖等经济作物而闻名,烟叶在非洲仅次于津巴布韦,年创汇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4。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在非洲仅次于肯尼亚。
马拉维人分为班图语系黑人与欧亚裔两大类,前者占98%以上,后者是来自英、葡和印巴的移民后裔,在城市从事商贸。马拉维人(土著族群)占人口半数,主要是居住在中部的契瓦人和南部的尼扬贾人。契瓦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75%的马拉维人信基督教(新教55%、天主教20%),20%信伊斯兰教,5%信传统宗教。
全国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行政区,南部和中部人口集中,经济相对发达,北部高原和山区人烟稀少,发展滞后。马拉维族际关系和睦,人们对家乡所在地认同感强,族群的不同并不构成政治或政党对立的基础。这是由于该国族群间相似性远多于差异性,包括母系制的社会结构(只有恩戈尼、恩贡德人为父系结构)、农业为本、生活圈以村庄为中心、殖民统治前曾实行族群同化政策、跨族婚姻、大量各族男子流动务工交往频繁等。独立后一党执政30年,在后期北方人不满增加,原因是经济落后和在当权者中缺少政治代表,多党大选后新政府已努力加以缓和。
相比周边几个曾同为英属殖民地的邻国,马拉维人口最稠密,全国近八成人务农,民风淳朴,性情和善,吃苦耐劳。由于历史原因、资源限制和政策因素,国家一直处于最不发达之列,2016年该国实现GDP54亿美元,贫困率50.7%,预期寿命63.7岁。
13—16世纪,包括契瓦人在内的班图语系黑人迁入该地,16世纪建立王国,国名即当时黑人部落“马拉维”。17世纪后的200年里,葡萄牙势力逐步渗入(莫桑比克即为葡殖民地),从事商品和奴隶贸易。19世纪中叶起,英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该地区。1878年后“非洲大湖公司”大举渗入,并与葡萄牙激烈争夺该地。1889年,英国南非公司代理人携带1万英镑,以欺诈手段与当地酋长签署一系列保护条约,排除了葡萄牙和德国势力的渗透。1891年,英葡划定两国在当地殖民边界,英国正式控制并称其为“英属中非保护地”,1907年改称尼亚萨兰。1964年7月,马拉维赢得独立。
在西方眼里,苏格兰因素对马拉维影响深远。19世纪50年代起,一位名叫利文斯顿的传教士兼医生足迹遍及湖畔山峦,他发起反对奴隶制的运动,把当地情况介绍到欧洲。苏格兰人劳斯博士在当地工作52年,成为重要人士。
或许是因为马拉维峰峦叠嶂,绿色满目,风景如画的环境与苏格兰相近,但更重要的是当地人的性格,虔诚而强壮,不屈之心像火焰般跳动……
2、南部非洲小国马拉维是个怎样的国家?它跟中国的关系如何?
从1949年至今,中国跟全球178个国家建立并保持外交关系,真可谓朋友满天下。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邦交国中,某些国家虽然知名度很低,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对中国伸出援手,做出让国人感动的举动。比如,南非(即南部非洲)小国马拉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湖的西岸,西与赞比亚接壤,东隔马拉维湖与坦桑尼亚为邻,南部则直插莫桑比克境内,整体形状很像一把匕首。马拉维国土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809.2万,首都为利隆圭。马拉维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马拉维族约占总人口的50%,全国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马拉维文明开化的历史比较晚,直到16世纪时,班图族的一支-契瓦人才迁移到马拉维湖附近,并陆续建立起9个小王国,尤以契瓦人酋长卡龙加建立的马拉维王国最著名。1858-1863年间,英国大探险家兼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曾先后4次来到马拉维湖地区考察,并将该地称呼为“尼亚萨兰”。此后,大量的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也来到该地,并激起英国政府的占有欲。
1883年,英国政府开始向马拉维派遣领事,并通过柏林会议(1884-1885年间举行的,意在由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将该地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1885年,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得斯创建德国东非公司,并获得开发尼亚萨兰专利权,在极短时间内便占据该地。1890年,英葡达成边境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殖民统治得以确认,就此占有该地。
1891年3月,英国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1904年又取消傀儡王国,对该地进行直接统治。1953年8月,英国政府不顾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悍然将尼亚萨兰、北罗德西亚(赞比亚)、南罗德西亚(津巴布韦)三块殖民地合并在一起,组建成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或称中非联邦,意在利用尼亚萨兰人发展南、北罗得西亚经济,并镇压当地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
对于英国殖民者的野蛮做法,尼亚萨兰人并不甘心屈服,就在中非联邦成立的当月,著名的民族主义者班达便领导独立运动,并组建起马拉维大会党,通过长期的非暴力合法斗争,逐渐迫使英国殖民政府做出让步。1963年2月,尼亚萨兰获得内部自治,班达任总理。次年12月,中非联邦正式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正式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马拉维,由班达出任首任总统。
马拉维独立后,继续留在英联邦内,并在行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照搬英国的模式,堪称后者在南部非洲的“翻版”。然而,马拉维跟中国的关系却是一波三折,在独立后的41年时间里,一直都跟台湾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直到2007年12月才改弦更张,跟中国大陆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虽然中马两国建交很晚,但双边关系却发展良好,堪称中非交往的典范。
作为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马拉维的经济十分落后,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农业、渔业收入根本不足以养活国家,每年需要接受欧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银行的大量援助,才能勉强“维持生计”。根据权威数据统计,马拉维2018年的GDP总值仅有70.65亿美元,人均收入389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2723元,平均每天只有7.5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国家,却做出一件让中国人感动的“大事情”。原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马拉维政府一次性向中国捐款40.12万元人民币,帮助我国赈灾。虽然跟沙特援助的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约合4.2亿人民币)相比,马拉维的援助根本不值一提,但考虑到这个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事实,实在是难能可贵。就此一点,可以看出马拉维对中国真是够朋友,足以令国人感动。
如今,马拉维与中国建交已有12年时间,在此期间,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双边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贸易额在不断攀升,堪称中非交往的典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中国与马拉维的友好关系将进一步提到提升,而后者借助中国在非洲扩大投资的“东风”,必然会逐渐走出贫困,迈向小康生活。
史料来源:《列国志:马拉维》
3、马拉维的中国商人现状?
我认为马拉维中国商人的现状是很好的。因为这些中国商人都非常有钱。基本上都过着很好的生活,所以我认为他们的现状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