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高手世家神算网4617(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手世家神算网4617(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2、三国中你最喜欢的三个人是谁?为什么?
  • 3、韩国前总统朴槿惠遭遇今天的下场,你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
  • 4、你们最喜欢的耽美作者是谁?
  • 5、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 6、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 7、曹操有不少文臣武将,为何阻止不了江山的衰败,反而被司马懿抢走?
  • 正文

    1、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邀。

    历史上不但确有姜子牙其人,而且他还是一位商未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被两代帝王(周文王、武王)奉为帝师。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建立者,是功标青史之历史巨人。

    一、生平简介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望、子牙(俗称姜太公)。东吕乡东吕人(今山东日照东),其祖先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以封地为姓,故又称吕尚。

    武王伐纣时任統兵的师,被尊为师尚父。《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即位后,以太公望为太师…” 。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会战中,《史记•周本纪》:“武王派太公望和百夫长向纣的军队挑战…” 。歼敌立功。(赵文博《中国通史》):“吕尚在灭商中起了重大作用”。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授予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

    世称其多奇谋,有经天纬地之才。相传他曾作兵书《六韬》、《阴符铃录》。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卒。

    二、丑小鸭变成金凤凰

    (1)半生寒微

    姜尚始祖四岳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但到姜尚时已家道中落,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其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坚持不懈刻苦学习、专研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咸鱼翻身,为国效力。

    (2)愿者上钩

    姜尚到了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其时获悉姬昌(周文王)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揽天下贤士,便毅然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其变,伺机出山。一天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与其不期而遇,(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一番谈话,(姬昌)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

    姬昌见其博学多才,通晓时势、历史,便向其请教治国兴邦之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其意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大喜,于是拜姜尚为太师,称“太公望”。

    (3)辅佐周朝政

    姜尚规劝文王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并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其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灭商打下了经济基础。对外麻痹纣王,争取邻国,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因而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在他辅助下的西周如虎添翼,为最后取代殷商,创造了有力条件。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最终姜尚通过牧野之战大获全胜,后攻入朝歌,纣王自焚,完成了兴周大业,开创西周八百年帝业。《中华上下五千年》:"天下人公认西周的兴盛强大,是姜太公苦心辅佐的结果"。

    (4)治理齐国

    由于姜尚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史记•周本纪》:“(武王)然后分封功臣谋士,其中师尚父是第一个受封的。封太公望于营丘,国号为齐;”。

    公元前1045年,建立齐国后,姜尚首先以法治国,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其治国理政有方 ,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并被授予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这也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姜子牙一生集忠肝义胆、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坚韧毅力、聪明睿智于一身,被两代帝王奉为帝师,并为后世称之为 “武圣”;兵家权谋之鼻祖; 历代典籍都公认其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他是流芳千古之历史巨人!

    2、三国中你最喜欢的三个人是谁?为什么?

    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三个人依次可排为:第一,曹操。第二,赵云。第三,司马懿。这是因为,我觉得曹操心里格局十分宏大,这是其他所有人都无法比拟的。他看问题总是能够高瞻远瞩,权衡利敝,顾全大局;解决问题时总是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中分清矛盾的主次,抓住问题的关键,瞄准时机,把握分寸。他心脑宽广,能容别人之所不能。赵云,武艺超群,不骄不燥,沉稳踏实,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司马懿,笫二个曹操也。

    3、韩国前总统朴槿惠遭遇今天的下场,你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

    朴槿惠遭遇现在下场,应该说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朴槿惠身为朴正熙的女儿,也算是政治世家了,其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及自己政治生涯的历练,应该深谙官场的尔虞我诈,应该知道政治的肮脏黑暗,更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的弱点劣势,更何况是在韩国做总统呢!就像她在那本自传里说的《绝望锻炼了我》里面说的:“多年来我忍受了无数的出卖,简直像站在山崖边岌岌可危,被曾经信赖的人背叛,让我看清了人类对于欲望和权力的执着,那是一段非常苦涩的经验,但也是人生最昂贵的教训。”但很显然,朴槿惠无论作为一个女性,还是作为一个总统,并未能真正做到谨小慎微慎独慎行,做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老师的女儿,一个相处多年的闺蜜,她怎么可能不了解?作为执掌一国之权柄,面对闺蜜的频繁登门相求,面对那些诡谲重重的请托,她居然还能掉进了“闺蜜门”的陷阱。这不能不说是个偶然。不管将来判决结果如何,也不管是否她真的无辜,这一遭遇已足以使她身败名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朴槿惠今天的结局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从韩国政治生态大环境看,朴槿惠想摆脱“青瓦台宿命”太难!韩国在国际上因其地缘及历史因素,政治方面受大国掣肘太多,尤其美国因素。这不但制约了其政治智慧的施展,甚至会有时候要刻意的附和逢迎,无论萨德也好,网传最近曝出的战术核武器也好,恐怕都有这些因素在里面。另一方面韩国国内政治势力基本由大财阀和军人所操纵,韩国历史上总统基本没有好结局,这被称为“青瓦台魔咒”。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到,这些总统虽然遭遇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不是倒在军人政变枪口下,就是掉进财团干政的钱眼里。朴槿惠这次也不例外,目前检察机关指控的十几项罪名,几乎都与三星、乐天等等财团脱不了干系,都与“孔方兄”有关。这样看来,朴槿惠今天的下场一点都不意外,是必然的结局而已。政治生态如此,想独善其身都难!

    仕途有风险,从政须谨慎!尤其在韩国,尤其在韩国当总统!

    4、你们最喜欢的耽美作者是谁?

    以前爱看古风耽美文,所以最爱公子欢喜。

    公子欢喜的文,怎么说呢,都很经典,都有虐,但是看过不会忘。

    现在喜欢现代文,最喜欢巫哲。这位大大的微博画风也和别的大大不同。

    巫哲总有出人意料的点子,目标是让你猜不到,所以不乱洒狗血,追文的同学有深切体会,这个乐趣养肥党可能感受不到。笔下无小白平胸,皆为强强。尤擅长于细处戳人,不经意间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点你笑穴刺你泪腺。

    5、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周亚夫是降候周勃的儿子。要说周亚夫,当然要先说说周勃,做为家庭背景。我总觉得,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与家庭文化背景很有关系的。

    周勃是汉代开国将军,与樊哙等人一起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仅以战功而论,周勃的功劳也未必有多么突出。周勃青史留名的原因,是与汉初政治斗争中能够正确的站稳立场是有很大关系的。

    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吕氏的核心人物,是吕后。吕后去世之后,汉朝诸臣面临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是让吕氏继承把持朝政,还是把政权还给刘家?这时,周勃坚定的和陈平一起,平定了诸吕,把政权还给刘氏。所以,文帝继位之后,周勃是复兴刘氏政权最大的功臣之一。所以,他能以很一般的才能,出将入相。史记中说:“勃为人木强敦厚,高祖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这里的文学,不是现在的文学,是说周勃没什么文化,学问不够。这大概是他们周家先天的不足。周勃虽然出将入相,但他为相之时,在日常政务的处理上,还是不太能胜任的,这一点,史书上有记载,有兴趣的可以了解。

    也正因此,周勃除了打仗的功劳之外,政治上的功劳其实就是在关键时刻站稳立场,拼命一击。便功成名就。真正当个宰相,对他来说,可能有点累。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在七国之乱中建立的。七国之乱时,他是朝庭的主将。叛乱的平定,与他的战略制定,及战术的运用,都有很大关系。可是,他为大汉王朝建立功勋的同时,却为自身的安危埋下了隐患。战争中,他的一个主要的做法,是让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汉景帝的亲兄弟去打冲锋。当叛军进功梁国的时候,周亚夫利用梁国的兵力,拖住叛军,不去救援,从容布置,最后打败了叛军。从客观上来说,他的做战战略是对的。可是这样的做法,使他得罪了汉景帝最喜欢的兄弟。

    当叛乱平定之后,梁王有了机会,就会在太后面前为周亚夫上眼药就很正常了。因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周亚夫也得到了和他父亲周勃相同的政治地位出将入相。打仗的时候,一般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将军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一般皇帝都能忍受。可是,和平时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当宰相的时候。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会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这个时候,听谁的,按谁的意志办事,就很有学问了。如果宰相事事和皇帝意见不一致,恐怕自己就很危险了。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明哲保身。

    分析一下陈平和周勃的处事方式,就能看出差别来。陈平是懂得保身的,遇事的时候,如果他的处理方式和皇帝不一样,他是可以再拿出另一套副和皇帝心意的方案来。总之,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皇帝是老大,他自己是为皇帝办事的。周勃,周亚夫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灵活性。相反,他们非常坚持原则。他们认为对的时候,一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立场。周亚夫细柳治军,体现的就是这样,即使是皇帝来了,也不能改变军中的规定。七国之乱中,即使是皇帝的兄弟,到为国牺牲的时候,也不能说二话。但这种一根筋的处事方式,常常会为自己带来麻烦。

    周亚夫为相的时候,有好几个事情与汉景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景帝为了尊重他,照他的意思办了。比如,汉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为候,而且这个意见是窦太后提出的。周亚夫没同意,他的理由当然是正大光明的。可是,汉景帝心里肯定会有点意见这是不用说的。还一种事情,当初景帝想废栗太子的时候,周亚夫也是不同意。我们不能不说,周亚夫的意见都是站在一个公充的立场上,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脚。可是,他坚持原则固执己见的性格,汉景帝应该是很清楚的。

    汉朝的皇帝们对周亚夫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汉文帝死的时候,告诉汉景帝周亚夫是可用之材:“既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事实也证明了文帝的判断是对的。汉文帝临死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儿子,周亚夫是可用之材。可是,汉景帝晚年的时候,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把周亚夫提前处理掉了。其中的原因,说白了很简单。汉景帝继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国家的政权可以操之在自己的手中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五六岁。如果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大臣辅助,那国家是谁的呢?这就是汉景帝处理周亚夫的原因。

    周亚夫最后的死,是因为谋反,这个谋反罪也是挺奇葩的,因为他儿子为他准备后事,买了些甲盾之类的东西。最后,周亚夫被廷尉收捕,廷尉问他说:“君候欲反耶?”周亚夫说:“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耶?”吏曰:“君候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从这些问答中也可以看出,周亚夫谋反,连这些审案子的人都不相信。但是,现在皇帝需要你谋反,你就是谋反。于是,周亚夫“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现在,就可以说说筷子的事情了。有一次,汉景帝在皇宫里边召见周亚夫,并予赐饭,可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又没有放筷子。看到这个情况,周亚夫很生气。用眼睛看宫中管食物的,意思让他们给拿筷子。这个时候,景帝开始装糊涂说:“此不足君所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景帝看见周亚夫给宫食的宫人使眼色,以为给周亚夫的食物不够吃的,还要加。就说:“这些不够你吃的吗?”周亚夫免冠谢。趁着景帝起身的功夫,周亚夫离席而去。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从景帝的这句话中,明白的看出,周亚夫败亡的原因了。

    在周亚夫死了之后一年,汉景帝又封了周勃的另一个儿子为平曲候。以延续周家的爵位,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汉王朝并非不知周家之功,搞掉周亚夫,是当时的政治需要。

    下面我们看看司马迁对周亚夫的评价。他说:“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而不逊,终以究困,悲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亚夫用兵,战国时期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过如此。这是很高的评价。可是,他“足己而不学”,自我满足,而不喜欢学习。“守节而不逊”,不逊就是不谦虚,好理解。守节二字在这里就不太好理解了。因为在宋明之后,守节二字,绝对是是正面价值,而这里好像有点负面的意思,这大概是太史公与后世儒家价值判断上的不一样。守节二字,并不是在裤裆底下加把锁,而是“有所不为”。周亚夫的守节,就是体现在他认为不能做的事,皇帝让做也不能做。因为守节,所以才不逊,才不听皇帝的话。才造成自己个人命运的悲剧。所以,太史公才说:“可悲啊!”

    6、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周亚夫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不懂政治。周亚夫的结局就是自找的。

    关于周亚夫的历史,见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和《汉书·张陈王周传》。关于周亚夫的内容几乎没什么不同。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承袭父亲爵位。

    周亚夫有两个牛逼的事情,但非谁看,事情有好有坏

    1、细柳营

    汉文帝去视察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的军士回答道: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这种事情可以说军纪严明,也可以说拥兵自重,不把皇帝看在眼里,往大了说,就是有造反的嫌疑啊。周亚夫碰上了汉文帝,贤明的汉文帝没有往外出想

    2、剿灭七王之乱。

    剿灭齐王之乱这个不用多说,大大的军功。周亚夫也升了官。但是在吴军进攻梁王的时候,不管是梁王还是汉景帝求周亚夫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都直接拒绝。连句委婉的语言都没有。要知道梁王可是窦太后认为要接班汉景帝的人物。自此,梁王和周亚夫有了嫌隙。梁王肯定不会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好话。

    再有三件不好的事情

    1、窦太后要皇帝给王皇后的父兄封侯。汉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量。周亚夫一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这是大义没错,别这么直白吗。要知道梁王在窦太后跟前已经把周亚夫数落的不像样了。这次汉景帝还是相信了周亚夫

    2、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要给这五个人封侯。周亚夫直接顶回去了,认为投降的人不能封侯。这次周亚夫就没这么幸运了,汉景帝没听。被否决的周亚夫不开心,赌气称病不上朝。汉景帝也没含糊,趁机免了周亚夫的丞相官职

    3、汉景帝赐宴。给了周亚夫一块大肉,没切开。也没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嚷嚷着要给他拿筷子。汉景帝开玩笑说:这些不能满足你要求吗?周亚夫谢罪,趁着汉景帝起身的功夫,自己起身离开。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时的汉景帝是动了杀机了。只需要一个理由了。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惹麻烦了。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准备给周亚夫去世之后用。买就买吧,周亚夫的儿子不知为何不给人工钱。这些工人们就上报汉景帝,状告周亚夫用了天子的东西。汉景帝责问周亚夫,倔脾气的周亚夫拒不回答。

    汉景帝将周亚夫交给了廷尉,廷尉直接问周亚夫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回答道:我这些东西都是给死人用的,那里来的造反。还是狱卒点明了周亚夫,即使你活着不造反,你买这些东西难道想在地下造反吗?

    无比气愤的周亚夫,在狱中绝食五天而死。

    回答很辛苦,求关注点赞

    7、曹操有不少文臣武将,为何阻止不了江山的衰败,反而被司马懿抢走?

    司马懿能通过高平陵成功夺权,一是因为曹氏皇族的衰弱和士族势力的加强,二是曹爽太废物了。

    士族实力的加强和曹氏皇族的衰弱,是司马懿成功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士族世家拥有很大的势力。他们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人口,还依靠门生故吏的关系影响朝政和地方事务。曹操起兵以后,因为他出身不高,和士族关系并不是太好,所以双方关系僵硬。只是因为曹操的军事力量强大,所以士族不得不俯首听命。

    曹操死后,曹丕开始和士族缓和关系。并执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可以通过举荐贤士的机会让自己人出仕。此后士族的权力日益增长,权势日重。

    而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当初曹植和自己争夺继承权的原因,曹丕对皇族提防之心很种,规定“亲王不得干政”。这么一来曹氏宗亲的嫡系人员就被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只有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和夏侯家等旁系皇族还活跃在朝堂之上。

    而随着曹仁等人去世,曹氏、夏侯氏两大皇族日益衰落,无力和士族抗衡。更糟糕的是曹丕和曹叡两人都英年早逝,原本可以制约士族的皇权也遭到了削弱。

    曹叡重病时,原本有意任命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为顾命大臣。这些人多是曹氏、夏侯氏之人,秦朗则是曹操收养的义子,所以清一色都是皇族成员。

    《汉晋春秋》: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辅政。

    这个任命遭到朝中士族大臣的全力反对,而曹叡的亲信亲信大臣刘放、孙资因为和夏侯献等人不和,也表示了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只能以曹爽和士族中资历最老的大臣司马懿共同出任顾命大臣。而曹宇等人被逐出中枢,皇族力量再度遭到削弱。

    曹爽的无能又导致几乎所有大臣倒向了司马懿一边

    曹叡去世以后,曹芳继位。此时虽然士族在朝堂之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不过对于曹魏来说还没构成致命威胁。

    士族们注重的只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因此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司马懿能出任顾命大臣,只是因为在士族出身的大臣中资历最老才被推选出来,并非他能左右其他士族的力量。而曹魏毕竟也建立了相当的时间,朝中一些大臣也有忠于曹魏之心,因此此时对于曹魏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危机。即使司马懿,也并没有任何篡位之心。

    然而曹爽一心和司马懿争权。初期他倒确实把司马懿排挤出了权力中心。不过曹爽能力太差,他发起的伐蜀之战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魏国国力大损。而且曹爽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又迟迟不肯还政给曹芳,排挤郭太后,这就招致了其他大臣的不满。

    所以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郭太后和大多数大臣而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即使是忠于曹魏的大臣,也认为司马懿此举是拨乱反正,有利于魏国而加以支持。这些人在政变中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像郭太后的懿旨对于司马懿政变的合法性提供了很大的依据。而太尉蒋济利用自己在中军任职多年的有利条件,和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一起协助司马懿控制了中军,掌握了洛阳的主要武力。

    相比之下,支持曹爽的大臣寥寥无几,有分量的只有一个大司农桓范。因此也可以说是曹爽自己把大部分人推给了司马懿。

    所以曹爽不是败给司马懿一个人, 而是几乎魏国中枢所有大臣都一起反对他。直到司马懿推翻曹爽专权以后,才陆续有一些人或是忠于曹魏,或是对司马一家专权不满才试图反抗。不过因为司马家族控制了中枢大权,这些反抗都以失败告终。曹魏的命运也就不可逆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