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涅涅茨人(雅库特共和国的雅库特人,和满族鄂伦春族是一个祖先么?)

涅涅茨人(雅库特共和国的雅库特人,和满族鄂伦春族是一个祖先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雅库特共和国的雅库特人,和满族鄂伦春族是一个祖先么?
  • 2、为什么只有人类需要吃熟食,而其它生物却不需要?
  • 3、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
  • 4、大家去过北欧芬兰吗?据说芬兰人与中国人基因相近,你们怎么看呢?
  • 5、丁零人,一个存世很短的小国是如何在大国的夹缝之中苦苦挣扎的?
  • 6、北欧芬兰人的祖先来自匈奴吗?
  • 7、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 8、因纽特人是黄种人吗?
  • 9、俄罗斯境内Finno-Uralic的少数民族长得是更像东亚人还是更像欧洲人?
  • 10、牛肉能生吃吗?
  • 正文

    1、雅库特共和国的雅库特人,和满族鄂伦春族是一个祖先么?

    时至今日,答案是明确的,绝大多数雅库特人的父系基因都属于Y_DNA-N, 基近亲是涅涅茨人,北欧拉普人,芬兰人等,与东亚,东南亚的O系单倍群是兄弟支系。鄂温克,鄂伦春则属于北亚C系,与蒙古人一类,与欧亚大陆大部分民族都相距久远

    2、为什么只有人类需要吃熟食,而其它生物却不需要?

    我觉得这个事儿吧,究其根本,不是需不需要,而是能不能吃到熟食的问题……

    只有人类有使用火的能力,其他动物不是不能吃熟食,而是没法吃呀。像是家里养过宠物的也知道,猫猫狗狗也都是可以吃熟食的,不挑。

    人类对于火的发现和使用可以追溯到元谋人时期,这也意味着从原始人时期,人类就开始吃加工后的熟食了。

    当然,一开始人类也许是因为自然火无意间发现了兽肉禽肉烤熟之后更加美味,后来当人类学会了活的火种和保存火种之后,把食物做熟之后再吃,就渐渐变成惯例了~

    吃熟食确实有很多好处。

    比如高温能够杀灭食物当中的一些寄生虫和病菌,更加安全卫生。

    熟食口味也更好,而且其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能够更好的被人吸收。

    而且在人类的漫长进化史上,几乎一直都是吃熟食,人的肠胃,消化系统也适应了这种进食方式,吃生食反而可能会生病或者肠胃不适。

    但是呢,人类也并不是完全就不能吃生食了。

    比如,生鱼片了解一下~?

    三分熟还带着血咬都咬不烂的牛排了解一下?

    而且现在世界上也存在着以生肉为食的民族呢。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俄罗斯原住民——涅涅茨人。他们有时候就会吃生的驯鹿,喝鹿血来补充营养。

    好像生活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会直接蘸着佐料吃生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嘻嘻。

    3、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

    西伯利亚地区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杰日尼奥夫角,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兴安岭,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根据地形分为东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这么大的土地上肯定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但主要还是俄罗斯人居多,占80%,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一共占5%,剩下的其他民族应该都能算是少数民族。

    西伯利亚地区少数民族如果细分的话有很多种,就比如蒙古族就包括喀尔喀蒙古人、卫拉特人、杜尔伯特人、卡尔梅克人等种族,所以我们这里说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

    1. 科米人(Komi):科米人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又叫齐良人,它的祖先是芬兰的乌戈尔民族;

    2. 雅库特人: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地区,该民族使用雅库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3. 图瓦人(Tuvas):在中国叫做蒙古族,有人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所遗留士兵繁衍的后代。

    4、大家去过北欧芬兰吗?据说芬兰人与中国人基因相近,你们怎么看呢?

    学术界确有观点认为芬兰人的祖先来自亚洲。19世纪40年代,有研究认为芬兰人的始祖为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通古斯语系分支(与蒙古人、鞑靼人等同类),该观点很快被推翻,考古及人类学主流认为“芬兰人及其祖先是欧洲人”,确切地说是波罗的海人,他们与土著萨米人融合,作为瑞典和沙俄的组成部分度过了762年(1155—1917),因此芬兰人曾被视为没有自己文化和历史的被奴役民族,19世纪起的文化觉醒建立起以芬兰语言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的芬兰族裔认同。

    萨米人(拉普人)是芬兰的土著居民,“芬兰”在日耳曼和芬语中分别意为“游牧”、“湖沼之地”。公元前8000年,远古萨米人生活在该地,以驯鹿和猎熊为生。公元初期起,波罗的海的芬人渡海迁入,其三大部落西南部的苏奥米人、中部哈梅人和东南部卡累利阿人基本上与欧洲主流隔绝,他们的迁入使萨米人家园北移,如今依然保持其传统,只是多数人已放弃游牧生活。

    2016全国人口549万,芬兰人占93%,瑞典人占5.4%,再有土著居民萨米人、卡累利阿人等。

     

    芬兰地理上属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东欧平原的交汇地,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52米,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森林密布,内陆近1/4的表面为湖泊、沼泽、泥淖与河流,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近三分之一土地在北极圈内。北部丘陵为主,中部为200—300米的冰碛丘陵,南部和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西南低地延伸入海形成奥兰群岛,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它被认为是欧洲大陆最北国家,属受海洋影响的亚寒带气候类型,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漫长寒冷且黑暗(极夜),年均降水600毫米。各地区平均积雪从70天至220天。古往今来,芬兰人就在漫长黑暗的寒冬、洪水泛滥的春季、反复无常的夏天中生存,由此形成独特文化:顽强的适应力、忍耐和辛勤劳作。

    森林是芬兰最宝贵的资源,其覆盖率高达68%。矿产以铜较多,还有铁、镍、钒、钴等,泥炭储量大,水利资源较丰富,能源来自核能与火电。芬兰经济的半壁江山建立在森林和金属等资源及衍生产业之上,林木业包括木材、板材、家具及纸浆、纸张等,该国三大林业公司分别占据世界纸箱/版纸、杂志/标签纸和高质量纸张的头把交椅,芬兰企业还在金属工业的闪烁炼铜炼镍、不锈钢、采矿加工等技术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在林业、造纸、起重、破冰船等机械设备和纸化工、水处理等化工环保领域也有长项。2016年实现GDP2367亿美元。

     

    芬兰靓点:

    1、教育的高品质和科研的高水准。其中小学教育曾被联合国认为全球最佳,模式包括师资选材门槛高、待遇高,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注重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现已尝试废除学科制,采用“主题教育”新模式。在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芬兰模式包含高水平教育、充满竞争机制的科研资金分配体系、优良的技术革新土壤,政府于1979年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科研机构与企业商界在创新与科技应用上具有高度共识。

    2、最廉洁国家,它一直位列透明国际年度排名的前三,腐败现象凤毛麟角,归因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透明与开放、法制完善健全、监督机制高效。芬兰人遵纪守法,它是欧洲人均警力最少的国家,破案率高达90%,犯罪率低。

    5、丁零人,一个存世很短的小国是如何在大国的夹缝之中苦苦挣扎的?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很多人或许对题主所提出的“丁零人”不甚了解,这并非中原民族,而是属于西域部落。

    最早出现对丁零的记载,应该为《山海经》,其中《海内经》讲述到北海之内、幽都之山,有大幽之国,有丁零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

    依照《山海经》的记载来看,丁零人就是“怪物”,因此后人将其称之为“马胫国”,描述这国人为“马人”,膝以上为人头人身,膝以下为马腿马蹄,不骑马,却健走如马。后来许多历史文献中,同样以这种方式描述丁零人,这幅怪模样,实在令人奇怪。

    具体丁零人起源于什么时代,到现在无从考证,俄罗斯考古学家认为丁零人极有可能是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的阿凡那羡沃人后代。“塔加尔文化”的创造者同样被认为是丁零人。

    在古代一些文献中,丁零人与敕勒人被视为同一人种,就算不是同一祖先,也一定是民族融合后的统一民族。隋唐时代的“铁勒”实则就是这两个民族统一后所形成的民族。

    从汉代开始,就已经有对“丁零”的记载,只知道他们是个小部落,与一些游牧民族混居一处,随水草游牧,一部分在东汉之时,到达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代。

    到了两晋南北朝之时,定居在这一区域的部分丁零人逐渐南迁,随之与其他民族融合。后来的薛延陀、突厥、回纥以及蒙古草原上的汪古部、克烈部实则都是丁零人的后裔。

    实则这一民族并不存在题主所说的“苦苦挣扎”,古代游牧民族全都是这样,强大就要吞并小民族、小部落,然后进行民族大融汇大一统。实则所有民族都在“苦苦挣扎”,这是常态,直到现在,一些中亚以及非洲部落依旧以这种原始方式存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从古至今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目前被认为血统最纯的丁零人后裔是涅涅茨人,现如今这个民族的很多人依旧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活方式也比较原始,不过倒是无忧无虑,不为金钱和贫富差距而发愁。

    6、北欧芬兰人的祖先来自匈奴吗?

    不是!2,5~3万年前黄种人分化成沿海支,内陆支,乌拉尔支三支进入亚洲大陆,这支人是白人种分离出去后,剩余的染色体为M214,G M为AF B1B3后突变为N,D,的黄色,棕色人群,匈为,坚昆,丁零及至突厥均居于黄种人居于统治地位的黄,棕,白混血种,主体是内陆支的。而北欧芬兰人则是黄种人乌拉尔支的后裔。黄种人乌拉尔支单倍型N一M231,在公园前3000年迁徒途经阿尔泰山至乌拉尔山形成。该群斯拉夫一日耳曼,波罗地海人融合,形成芬兰乌戈而人后分三支迁徒,其中向北的一支形成芬兰人,拉普人。。。。,因此,说北欧芬兰人的祖先来自至匈奴是不妥的,追根遡源,大不了是兄弟关系!

    这里顺便说一下匈亚利人,很多人说他(她)们的祖先也来自匈奴,其实匈亚利人的祖先来自马扎尔人!马扎尔人就是鸟戈尔人向西的一支!而有人认为横扫匈亚利的匈奴人则是匈人!匈人则是前述的分化成三支后没走的,留下来的黄种人,单倍型N占80%,生活在权北地区的涅涅茨人塞尔库普人,牙纳桑人中的一支!

    7、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文献和金文记载的“鬼方”和殷商时期真实的“鬼方”,应该不是一回事;和武丁激战的并非真“鬼方”;这个“鬼方”的去处,商史研究者们有具体说法。

    一,足可庆幸的是,19和20世纪相交之际,甲骨文被发现;而且,甲骨文的研究目前业已相对深入。这使现在的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窥见3000年前殷商之朝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商代曾存在很多“方国”,“鬼方”是其中之一这件事。 二,“方国”,是清末大儒孙诒让1904年提出的概念。甲骨文中多有带“方”字的卜辞,有六种用法——纯粹指方向;地域之四方;天帝所辖四方;殷商“四土”之替代;城邑之名为方;方国之方。广义的“方国”,是泛指殷商时期所有与中原王国对称之国,大部分在甲骨卜辞带“方”字;小部分不称“方”,而称“王”、“侯”、“伯”、“子”。称“王”的方国,是地处边境四个异姓之国;“侯”、“伯”、“子”,是有封地的方国。“鬼方”属于前一种带“方”的方国。

    三,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方国,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与商王朝的关系有三种——

    第一,始终与商王朝为敌的。如巴方、马方、基方、土方等等,共26个,其中称方的16个。

    第二,与商王朝时敌时友的。如沚方、羌方、北羌、召方等等,共51个,其中称方的26个。

    第三,一直与商王朝为友的。如鬼方、井方、亚方、戈方等等,共64个,其中称方的11个,称侯伯子的45个,称王的3个。

    商代史学者认为,商王朝与方国之间,是统属与被统属的上下级关系——方国必须为商王朝打仗、戍边、纳贡——包括祭祀所用牺牲和人牲;占卜所用龟甲和兽骨;礼仪所用石磬和铜戈;提供女子、贞人、巫人、刍奴、士兵等。商王朝则要保障方国不受侵略,还要派人帮助农耕等等。以上这些,甲骨卜辞都有记载。但是,这种统属和被统属的关系比较松散,因此有的方国不服商王朝统领,还有的经常反叛。 四,“鬼方”始终与商王朝为友,有甲骨卜辞为证。

    第一,《合集》8591/1、8592/1等多篇卜辞,表示了商王对鬼方安危的关心。

    第二,《合集》6474/1的卜辞,记载了商王带领鬼方征讨叛逆,祈求先王保佑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怀特》1650/4的卜辞,说商王命令鬼方到王都参加重要祭祀活动。

    第四,《合集》203正/1卜辞,强调鬼方有为商王朝抓捕羌人的义务。

    第五,《合集》5577/1卜辞,讲到了鬼方有人在商王廷“挂职”当“小臣”。

    第六,《合集》1114/1卜辞,记载了商王手下为了祭祀,对鬼方进贡的“人牲”进行“割解”。

    总之,商王朝与鬼方的密切程度非同寻常。(根据周人概念所画的鬼方位置图)

    五,那么,《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是怎么回事呢?《诗经》、《竹书纪年》亦有记载。周康王小盂鼎铭文说,康王伐鬼方执酋三人、斩首四千八百多,还抓了一万三千八十一个俘虏。罗琨先生认为,文献、金文中的“鬼方”,与甲骨卜辞中的“鬼方”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是周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后者则是专名——此鬼方非彼鬼方,《易》和《诗》的记载,是周人的概念。张亚初先生更具体地说,商之“鬼方”,是对隗姓民族的专称。王国维很早就写了《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亦持鬼方是一个不同时代而有变化的概念的观点。 六,孙亚冰、林欢二位商史学者认为,卜辞中的鬼方,当为《史记.殷本纪》中“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的九侯——曾是商王朝的三公之一。这与卜辞中说到的鬼方有人在商王廷做官相吻合。《史记.集解》曰:九侯“一作鬼侯”。 根据《合集》203/1卜辞推测,武丁时期,鬼方应位于殷西地区,很可能就在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遗址。《正义》引《括地志》说,“相州滏阳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相州滏阳,于现在河北磁县境内。有学者认为,鬼方可能在帝辛时期,内迁至今河北磁县一带,与商王都比邻。亦足见商王朝与鬼方的关系非同一般。

    8、因纽特人是黄种人吗?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北极地区的其他居民除了因纽特人外,还有极少的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俄罗斯人和挪威人。

    9、俄罗斯境内Finno-Uralic的少数民族长得是更像东亚人还是更像欧洲人?

    谢谢邀请!俄罗斯境内的Finno-Uralic少数民族属于乌拉尔语系,属于白色人种,体肤特征与东亚黄色人种差距较大。

    Finno-Uralic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乌拉尔语系,乌拉尔语系包括为芬兰-乌戈尔语族和萨莫耶德语族。芬兰-乌戈尔语族包括芬兰语支和乌戈尔语支,共约15种语言;萨莫耶德语族分南 、北两个语支,有4种语言。(语言系属可以划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其中芬兰语和匈牙利语都属于乌拉尔语系中的芬兰-乌戈尔语族。6000年前,乌拉尔语各方言的差别还不算太大。石器时代生活在东欧平原的乌拉尔先民随着社会发展他们需要拓宽领土已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操着乌拉尔语各方言的群体于是开始朝四面八方迁移,渐渐疏远。方言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最后让人无法再沟通。最终于公元前4000年前分化出萨摩耶德语跟芬-乌戈语。大部分芬-乌戈尔人定居于俄国北部和中部乌拉尔山区。在以后的2000多年间,芬-乌戈尔人最远抵达波罗的海。此期间他们还与斯拉夫人、突厥人同化。公元前2000年芬语支从芬-乌戈尔语中分离。稍后,非芬-乌戈尔人种的萨米人采用了这种初期芬语(即刚从芬-乌戈尔语分化出来的语言),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萨米语雏形产生。而芬兰语跟卡累利阿语、爱沙尼亚语等的分化是在纪元后。最早操乌拉尔语的人群于西元前5000年居住在距伏尔加河与卡马河汇合处很近的乌拉尔山区,即库尔干人家乡的北面。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支后来分成三支向外扩散:向北的一支沿着伏尔加河上游进入北欧,演变为芬兰语、芬兰以北的拉普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维亚语、乌德穆尔特语、马里语;向西的一支演变为马扎尔人,后从中亚迁移进入匈牙利;向东一支,沿卡马河、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现有科米语、汉蒂语等。操乌拉尔语的都是白种人,以前是否为黄种人还不清楚。萨莫耶德语支包括涅涅茨语﹑塞尔库普语,也属于乌拉尔语系,属于黄种人。

    所以总结一下,俄罗斯境内的是白色人种,属于乌拉尔语系,但是并不是所有操乌拉尔语系的人都是白色人种,其中萨莫耶德语族属于黄色人种。

    谢谢,供参考!如果喜欢【梅花撰史】,请点一下关注吧!这样我们有更多交流机会,我更新的东西你也会第一时间看到!

    10、牛肉能生吃吗?

    牛肉生吃,是需要条件的,不是所有牛肉都能生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生牛肉。一定要在确定牛肉安全无污染,并了解好自己是否适合吃之后,再进行尝试。下面就在此基础上说几样生牛肉的吃法:

    鞑靼牛肉

    鞑靼牛肉,如图所示,是一种生的牛肉饼,不单有生牛肉,头上还顶着一个生鸡蛋,要吃的时候,从上到下搅合搅合,就直接开吃,想想那个画面,是不是有些生猛?这种吃法据说刺激出了我们今天吃的汉堡包,里面最初夹的那块牛肉饼就是这种牛肉做熟以后的样子。

    鞑靼牛肉是法国的一个特色菜,其实不止在法国,就连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餐桌上也常见此菜的踪影。且慢说它是黑暗料理,这种小牛肉被贴刀细细切出丁来以后,需要放上茴香籽、辣酱油、盐,黑胡椒、洋葱、柠檬汁等调料拌好,而这个过程,就相当于一个轻腌制过程,还起到了一定的消毒作用,马马虎虎可以算是一成熟了。并且做鞑靼牛肉选料要求精细,基本都只要那一部分的瘦肉,切法也讲究,不会出现血呼啦的成品,所以只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吃起来据说还是挺鲜嫩的,一不小心可能会爱上,尝试需慎重。

    韩式生拌牛肉

    喜欢吃韩餐的朋友,大概是见过这个生拌牛肉的,它和鞑靼牛肉一样,都需要腌制一下,有一个“折”的过程才好开吃。腌料是柠檬、辣椒酱、虾酱、料酒等。

    吃的时候搭配着梨丝,撒着黑芝麻,也是起到掩盖一部分生肉味的作用,其实经过腌制以后,生味本来已经不明显了。

    生串

    东北铁岭的一种吃法,虽然是烧烤摊上的产物,却不烤熟来吃,而是一些特制酱料腌制以后直接串起来开吃的,吃的时候再蘸上辣酱油和芥末吃,据说柔嫩爽口,我没吃过,就不评价了。

    牛肉刺身

    不同于鞑靼牛肉的以瘦肉为主,牛肉刺身大多是肥瘦相间的,而且不经过任何腌制过程,只是蘸着特制的酱料吃。

    不止日料中这样吃,一些欧美国家也这样吃,酱料里就多了酸橄榄、芝士、香叶之类的欧风调味品来压制肥肉中的腻感。

    舂牛肉

    舂是一种把食物打出黏性的制作方法,比如过节期间常见的舂年糕,旅游景点常见的舂糍粑。

    其实它不但可以用来制作米制品,用来舂蔬菜、舂肉都是可以的。有的舂物是舂后直接能吃的生菜和水果,有的是煮熟以后再与各种作料舂合到一起的肉类,还有的就是现在要说的舂生肉:将青柠檬、酸、小米辣、大芫荽这几种必备的作料和生的牛肉一起舂成靡,舂好以后就可以直接开吃,这是云南傣族人的做法,很有特色,不过近年来吃的人也少了,一个原因是饮食种类更加丰富了,做都做不过来了,第二个原因是猪肉牛肉的问题也开始多了起来,想吃也不太敢吃了。(图片没找到)

    魔鬼太阳

    丹麦的魔鬼太阳和法国的鞑靼牛肉其实走的是一条路,不过丹麦人民的吃法更生猛些,基本连香料都放了,也不腌制,磕一个生鸡蛋进去,搅合搅合就吃了,配料都省了(当然了,你要加调料也没人拦着),据说这样吃起来能吃到肉的甜味,还需要细嚼慢品,越吃越上瘾,像我这样肠胃不太好的人,怕是就只有光看的眼福喽。

    虽然牛肉生吃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但在不确定卫生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坚决不吃为妙。

    (图片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