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是哪个国家(你如何看待斯里兰卡这个国家?)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你如何看待斯里兰卡这个国家?
它像次大陆垂落在印度洋的一颗晶莹泪滴,它为57国捐献光明之礼催人泪下……狮子国(该地旧称“锡兰”之意)也曾饮泣1/4世纪,斑斑泪痕至今依稀。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以南的印度洋上、赤道以北,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它由一个大岛和西北几个极小的珊瑚岛组成,面积6.56万平方公里。1972年5月改锡兰为斯里兰卡——光明富饶的土地。
岛国是古大陆架一部分,印度半岛的延伸。世界史上有“东方十字路口”的定位,地缘政治中称之“印度地理轨道中的小岛”。它的形状又像一枚梨子,“梨把”是贾夫纳半岛,“梨核”的中南部为高原,向四周延展为丘陵、平原,平原占国土的80%。河流均发源于中央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全境属热带气候类型,湿润且终年如夏,年均温度27℃以上。从地区看,东北部较干燥,高原地带凉爽。
人们这样描述岛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棕榈树长满环岛海滩,内陆富饶的平原上稻田纵横,椰树婆娑,连绵起伏的丘陵茶树绿油油,层林遍布的群山终年雾蒙蒙。斯里兰卡森林占全国面积的1/3强,出产多种热带珍贵木材。经济作物中茶叶、椰子和橡胶为国家“三宝”,锡兰茶是世界4大红茶之一,涵盖高地茶、中段茶和低地茶三大类,以香气浓郁和口感青嫩享誉世界,比他国同类茶贵30%,2012年产茶33万吨,出口30万吨,出口额全球第一,年创汇约7亿美元。椰子是该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椰肉、椰油、椰干、椰汁、椰酒等生活中须臾不离,树干又是盖房的主材。境内动物资源同样丰富多彩,尤以大象在宗教和世俗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是两大民族象征和图腾的狮子与老虎,在今天已找不到踪迹。斯里兰卡盛产猫眼、红蓝宝石、翡翠玉等,猫眼石尊为“国石”,位于中南部内陆的拉特纳普勒意为“宝石之城”,是该国宝石集散地。斯国石墨同样以品质和历史悠久闻名世界。
岛国虽有“印度洋珍珠”的美誉,但旅游和宝石不能支撑经济,2120万人(2016年)的国家主要靠农业吃饭,人口一半多从事农业和种植园经济。出产椰子、橡胶、茶叶、大米等作物,纺织品服装加工为创汇第一大户,其次是移民汇款。2016年完成GDP813亿美元,预期寿命74.9岁,贫困率6.7%。优越的自然风光与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四嘴和谐”的文化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斯里兰卡先民来自次大陆,距今2500年前,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建立僧伽罗王朝。300年后,泰米尔人开始从南印度迁来。现今僧伽罗族占人口的74%,泰米尔族18%,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占7%,另有土著居民等。宗教信仰大致与族裔区分类似,小乘佛教占69%,印度教16%,基督教8%,伊斯兰教7%,基督徒是该国近4个半世纪西方殖民统治的结果。僧伽罗语、泰米尔语为通用、官方语言,英语在商务和上层社会流行。
斯里兰卡历史悠久,史书为证。该国有两本成书于公元4、5世纪的叙事体史书《岛史》、《大史》,用巴利文记叙了公元3世纪前僧伽罗王国的年表,以及佛教与岛国的渊源,这在南亚堪称绝无仅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斯里兰卡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佛教在次大陆被印度教取代后,依然保持其基本的教义,形成今天的小乘佛教。
史载,公元5—16世纪的1000多年里,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间战事频繁。1505年葡萄牙人登陆岛国前,中华明朝郑和西洋之行中至少三次登陆狮子国,并有2000官兵大败5万锡兰山军的经典战事,更以1409年的“郑和碑”流芳百世。它于500年后被发现,现存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碑文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书写,凸显当时中华对其他宗教文明平等宽容的态度。
僧伽罗人一直顽强抵抗葡萄牙对锡兰的占领。1658年,荷兰取代葡萄牙,荷属东印度公司强征香料激起强烈反抗。1796年,英国占领该岛。1802年起该地成为大英“王冠殖民地”,此后,现代种植园经济确立,新泰米尔人作为劳工从印南部迁入,岛国日益依赖国际贸易。英语逐渐在上层流行,殖民者借助当地精英并青睐泰米尔人,作为少数民族——大量泰米尔人成为政府雇员和专家,这也为独立后僧伽罗人“纠偏”导致两族对立埋下伏笔。进入20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在反传教士的斗争中复兴,为锡兰独立孕育起民族主义精神。
1948年,岛国锡兰和平独立,它沿袭英国人留下的民主制度和经济模式,曾经比泰国和韩国还要好的(经济)开局,却在半个多世纪后被两国远远甩下。家族政治、等级社会、政策摇摆制约国家长足发展,更严重的是,两大主体民族从文化、社会对立发展到兵戎相见,内战断送了一代人的发展机会。
步入21世纪的斯里兰卡,一如历史学家的高度概括:热带岛国,历史悠久而又前途未卜。
翻过沉重的一页,捧读感人的话题:你是我的眼——斯里兰卡人无私捐献角膜,献给世界光明之厚礼。
1958年,一位出身佛教徒家庭、名叫席尔瓦的眼科医生在斯里兰卡报纸上撰文,承诺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呼吁广大读者做此善举,倡议激起热烈反响,于是有“眼角膜捐献协会”。 1964年,第一枚斯里兰卡眼角膜被送往新加坡,为当地一位患者带来光明。半个世纪以来(截止2013年7月),斯里兰卡国际眼库的数据令人震撼: 45024枚用于本国角膜移植,3.6万枚用于科研,64863枚捐献给57个国家的114个城市,另有111.36万人正式登记身后捐献。斯里兰卡人均角膜捐献是世界最大国美国的3倍,更可贵的是,前者每只仅收450美元的运费和存储费,后者的市价为1500美元,而角膜本身不因捐献者种族不同有质量差异。
信奉佛教的斯里兰卡人相信,辞世时捐献“眼睛”有助于转世后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同时,源自人体的礼物最重要、最珍贵。在这个国家,乐于助人的理念已超越社会和经济的樊篱,角膜捐献已经成为人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象征,更是斯里兰卡的无价之宝。
斯里兰卡贡献于世界的,还有现代史上第一位女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她于1960年首任,后又两次担任。表面上与该国女性沉默寡言,逆来顺受的性格相悖,实则是在家族和国家危难之际坚韧的担当、性格的升华。
斯国捐献角膜,全球感谢岛国。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让斯里兰卡蒙难,至少3.5万人丧命,百万人流离失所,损失高达9亿美元,安置费用约22亿。国际社会慷慨相助,政府和民间的援助超过32亿美元……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斯里兰卡国旗的隐喻发人深思,咖啡、橙、绿三色分别代表僧伽罗、泰米尔和摩尔人,古代僧伽罗人国家的象征狮子威猛刚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何难?
2、斯里兰卡被称为印度洋的眼泪,它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
斯里兰卡位居印度次大陆之南,最早实际是和印度连接在一起,据说人走路就可以从印度过去到斯里兰卡,后来才与大陆分开。因其形状呈水滴形,被称为印度洋的眼泪。
查看游记和历史,反映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斯里兰卡。游记里多褒扬,把斯里兰卡塑造成印度洋的世外桃源,它没有印度般熙熙攘攘拥挤脏乱,也没有巴基斯坦让人觉得安全生疑,镜头前的兰卡人民多友好,笑容大大的,眼睛亮亮的,黑色的皮肤衬着质朴的面容,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
(引自sandya salgado,"Can we Brand The Sri Lanka Smile?")
但是翻开历史书,斯里兰卡呈现的是一番完全不同的面貌。占人口多数的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族群仇恨和积怨如此之深,以至于从1983年到2009年,斯里兰卡国内爆发长达25年以上的内战。这一悲剧为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与折磨,估计约有80,000至100,000人在内战中丧生。
内战带来的另一后果是,在东亚、东南亚国家抓住90年代全球化之机积极谋求发展、经济纷纷腾飞之时,斯里兰卡却忙于内战,错失良机,导致其经济长期落后不振,人民生活困苦。现在的旅游业虽发达,但人民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斯里兰卡乡村(引自Cycling in Rural Villages if Sri Lanka in Yala/ Tissamaharama/ Katharagama)
所以,如果想短暂地了解下风土人情,体会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的不同风貌,同时又兼顾经济条件,斯里兰卡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游记来幻想一个“风之彼国”,世外桃源,按照欧美甚至中国的舒适、便捷来要求之,恐怕会失望不少。
3、斯里兰卡属于哪个国家?
斯里兰卡在亚洲。
1、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南亚共7个国家,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
2、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
4、为什么斯里兰卡作为南亚国家,人口却那么少?
多与少都是相对的,斯里兰卡的人口可不算少。
南亚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之地,全球14个人口过亿的国家里,面积不大的南亚就有3个,像孟加拉这样面积才14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口将近2亿。除了人口基数很大之外,南亚人口还有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增长速度非常快。斯里兰卡在这样的地区,人口也少不了。
总的来说,斯里兰卡的人口也就2000多万,但斯里兰卡毕竟只是个岛国,面积并不大,整个斯里兰卡面积也才6.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概2个海南岛,与宁夏差不多大。相比之下,宁夏人口不到700万,海南是900多万。斯里兰卡的人口密度位列全球第26位,比越南、德国等国都要大出不少。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土地都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斯里兰卡这个岛屿面积也不算小却也不算大,整体呈出梨形。斯里兰卡岛的地形与海南类似,中部大多数地区都是高原山地,只有北部与沿海狭长地带有平原分布。
地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斯里兰卡的耕地相当有限,可耕地大约400万公顷,并且没有完全开发。斯里兰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湿润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时代,农业产出阴晴不定。如今的斯里兰卡,农业基础仍旧不发达,粮食无法完全自给自足,通常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粮食,自然撑不住人口。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热带地区有个非常显著的好处,就是物产丰富,虽然没有足够的粮食产出,可斯里兰卡到处都是茂密雨林中有很多唾手可得的食物,所以粮食对于斯里兰卡还有大多数热带地区的人口增减,影响都没有其他地区那么大。
斯里兰卡本土,直到目前也没发掘到古人类的化石,最初的斯里兰卡居民来自于南亚大陆,大约2500多年前,攻破开伯尔山口进入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不断南下,最终渡过保克海峡进入斯里兰卡,与此同时,还有不少达罗毗荼人,而这些人最终不断融合,演变成了斯里兰卡的主体僧伽罗人。
由于地理位置与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亲近,古代的斯里兰卡与南亚大陆上的古印度文明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古印度的农耕等诸多文明也很早就传入斯里兰卡,推动了当地的农业文明与经济的持续发展。阿育王时代,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并且逐渐取代了婆罗门教,直到如今,斯里兰卡仍旧是个佛教为主的国家。
虽然面积不大,但斯里兰卡物产丰饶,古代的时候就在世界上有了相当的名气,马可波罗在自己的行记中将斯里兰卡描述为世界上最美的岛屿。斯里兰卡盛产宝石与香料,加上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冲。
近代,富饶的斯里兰卡被西方殖民者看中,最终成为英国的海外领地,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属斯里兰卡是个单独的殖民地,并不在英属印度总督的辖制范围之内。英殖民时代,斯里兰卡成为重要的茶叶、宝石、丝绸与香料的产地,当时的斯里兰卡人口在五百万上下,相对来说也不算少了。
正式脱离英国之后,数十年来直到如今,斯里兰卡的人口其实也只增加了一倍多一点而已,而与印度等翻了几倍的国家相比,斯里兰卡的人口的确还是算比较少的了。或许也是斯里兰卡人笃信佛法,长久以来斯里兰卡的人口增长率也只有0.35%上下,这样的水平只有越南的三分之一,还比不上英法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