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关于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关于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 1.隐私权是一个为学界所普遍承认的概念,实务中也对此设法予以保护,但是并未在某一补法律中明确予以规定,无论是《宪法》、《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中均无这一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因应时代的变化,在司法解释中做了一定的突破与明确。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至于明确的的界定,上述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是一个参考,学界也有通说。 3.其次,没有“隐私权”这个明确的概念,也不代表侵害隐私的行为就不被惩罚,完全可以借由其他制度实现保护。例证之一就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侵入住宅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等等,都是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予以保护刑法制度。
2、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民法规定了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2017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侵权责任法》中明确规定了隐私权,由于还没有进行司法解释,只有学理上对隐私权的解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侵权责任法》生效后,在第二条明确的规定了隐私权,所以现在不用再用名誉权来阐述隐私权了。
3、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隐私: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我国《刑法》中并没有侵犯隐私权的法律条款,但是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有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对方拿着别人不足与外人道的私事或隐私公之与众,给对方带来严重后果的则涉嫌触犯刑法,受害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并要求民事赔偿。按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对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一般是属于侵权行为,如果没有造成一定的后果,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不构成刑事责任。不过也不能说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就一律不构成犯罪,不需要对行为人判刑。根据《刑法》当中的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