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作战部队是什么意思?都是由哪些单位构成的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一线作战部队是什么意思?都是由哪些单位构成的呢?
所谓一线作战部队,仅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就是相对于二线、三线作战部队而言,倘若真的存在三线作战部队的话。
战争年代,与敌方作战,处于最前沿的部队,当然是一线作战部队了;后方纵深地带随时机动待命,准备奔赴前沿的部队,算是二线作战部队了;提供综合支援保障,供应前方官兵粮弹补给的,原则上就称为三线作战部队了。
那么,和平年代,东西南北中战区的陆军集团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火箭军各个发射旅、航空兵战轰机部队等,无疑都是一线作战部队,随时准备防范来袭的敌人,并给予胆敢来侵略的敌人以迎头痛击。
相对于一线作战部队,我军的联勤保障部队、战略支援部队,包括武警部队等,原则上讲这些称不上一线作战部队,所以将其归类于二线作战部队,应该没有多大的争议。
此外,省军区、市军分区、各级武装部、以及预备役、民兵等,这些也都不是一线作战力量,但是也是很重要的后续梯队,似乎又和二线作战部队对不上号,但又实实在在的能够在战时由国家动员迅速提供并转化为兵力,其中涉及到国家的国防战斗动员能力。
因此,上述单位,包括预备役和民兵等,完全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线作战部队,当然,这仅是作为军迷个人的认知而已,不知此说是否能够成立,只是将其大胆地撰写出来。
综上,一线、二线、三线作战部队什么的,都是平常所说而已,真正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可能需要整个国家众志成城,方能战胜强敌,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大的战区。
此时,国内所有的力量都将积聚到战争上来,各司其职,干好本职工作,有时一线、二线、三线就不一定分得那么仔细了,只有形成合力,全民参与战争,一切以打赢为主,事实上没有什么前后方之分了。
2、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啥?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因为我们处在北半球,才有此说法,而南半球愉恰恰相反。
过了冬至这天,天变的越来越长,一直到夏至。
一线是指太阳的照射物体影子,一天比一天长一些,也一直到夏至。
3、什么是一线城市,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一线城市在深圳加入之前,可以简要概括为: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但深圳加入一线之后,一线的划分标准出现了一点变化,深圳的经济实力的确是内地城市当中的翘楚,人均经济吊打北上广。然而深圳的综合实力莫说和北上广相比,就是比较南京、武汉也不是一个级别。所以一线城市的特点就被重新定义。
虽说深圳综合实力不及几个老牌综合强市,但在国内也是前十的水准,所以综合实力依然很重要。不过首当其冲的还是经济规模,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已经占据GDP总量前四很多年,并且领先身后其他城市较多。当然只有经济规模还不够,人均经济数据也是重要指标,这其中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薪资水平。
除此之外,四个一线城市还有三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市区经济型城市,市区经济占比远超县域经济;其二是金融业高度发达;其三是城市轨道交通高度发达。
根据以上几个特点,我们来看几组数据排名,看看目前几个被认为“一线候选热门城市”是否能够吻合四大一线城市的共同特征。
目前几个热门成都、苏州、杭州都是GDP总量4-10名的成员,尤其重庆市经济总量将在今年和广深两市进入同一个档区,也是所有城市当中最接近一线经济规模的。但我们看最右侧一栏的数据,重庆的人均GDP连深圳的零头都不到,相比京沪也只有其一半左右的水准。而成都的问题也一样,虽然人均比重庆好一点,但在经济大市当中也是垫底水准,而且总量和一线相差甚远,把成都和第15名的宁波加一起才和深圳大体相当。所以显然是不符合一线基本特点的。
其次是苏杭二州,苏州经济总量全国第7,而且人均GDP比北上广都要高,看似距离一线并不遥远。但苏州偏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经济强市,苏州是县域经济型城市,县域经济比重远超市区,而苏州的市区经济水平比南京、杭州这些城市显然要弱势很多,说直观点,就是市区繁荣度与一线相差甚远,另外金融业也是苏州竞争一线的硬伤。
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深圳是一线当中最低的,但也位列全国第八,比无锡、温州、厦门这些高收入城市更胜一筹,北京上海则稳坐冠亚军,苏杭分列全国第三、第四。但是成都直接排在南通、昆明之后,作为新一线城市之首,看似距离一线最近的城市,人均经济数据却成了致命伤。
最后再看一个上边没提到的重要属性,也就是甲级写字楼数量以及空置率。这是反应一座城市商业氛围很重要的指标,写字楼多可以影射一座城市的商业繁华,但这仅能体现于楼群景观,而写字楼空置率才是透视一座城市商业内在实力的主要参数。
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数量最小的是深圳400万套,空置率最高的也是深圳13.1%,而杭州、苏州、成都三个热门候选一线市当中最多的也只有203万套,只有深圳的一半,而这三市写字楼加一起都不及广州一市。这就是一线和非一线的差距。
这些细节才是体现一线城市实力的主要参数,现在很多人喜欢唯GDP论,而且一律只看GDP总量,连人均都不看,这样界定一线与非一线的差别显然是不真实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非一线城市当中,即便是看似最接近一线的几个城市,与一线实际也有着巨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4、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科普,以60年代我国国防纵深划分的标准,首先弄清楚你的家乡处在几线?为了应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当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一线地区指陆地边境及沿海地区,大致可以界定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內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和西藏各省和自治区。属于国防最前线,部署守备部队,建立守备区、警备区和卫戍区。
三线地区则是指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各省区,基本是以我国大西南山区为主,同时也包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的腹地部分,是战略防御的核心部分,部署战略预备队。
那么,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所有地区,都属于“二线”,部署随时支援一线的机动部队,应该说在作战预案中,精锐部队肯定置于二线。
我国60年代进行的“三线工程”,主要是把原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的国防工业内迁,将一线和二线的重要项目、工厂撤入三线,完成“靠山、分散、隐蔽”的中心任务,于是从1964年起,三线建设宣告大规模开始,400万工农兵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挥汗如雨,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像著名的西安交大、西南交大都是在这个时间段从上海和华北抽调师资和人员组建的。
当然,每个国家的国防棱线都是根据自己的国土特点具体划分的,不能一概而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端和东西端距离都比较长,拥有较好的“防御纵深”,才可以划出一二三线,很多国家领土狭小或形状奇特,不仅缺乏防御纵深,也很难在军事上划出国土防御线区别来。
比如二战时期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低地国家,根本不具备战略纵深,德军装甲部队一天几乎可以横贯其领土,毫无回旋余地,只能投降。法国的防御纵深也不好设计,它的主要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在西北部,一旦被德军包抄合围,南部地区只能投降,因为已经无力抵抗了。
而二战苏联就拥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尽管纳粹军队在战争初期进展迅速,也仅仅占领了其欧洲部分的一小块,苏联军队节节抵抗,同时将大批军工企业后撤内迁,利用天然的国土面积优势,最终粉碎了希特勒的“闪电战”。
5、一线城市指的是哪些城市?
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其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指数等全国社会活动中起到引领和辐射等主导功能。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衍生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由媒体于2013年首次提出,进入“新一线”的15个城市有沈阳、大连、天津、青岛、郑州、西安、南京、武汉、苏州、杭州、宁波、长沙、重庆、成都和东莞。
一线城市是一种非学术范畴的经济概念,指房价较高的城市,也指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称。
一线城市的划分并没有公开和绝对的标准,属于媒体或专家分析常用,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知习惯。
社会评判一线城市的常见标准包括:房价、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
而三线城市是指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城市和经济总量较大的小城市。
三线城市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既可按行政级别划分,也可按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划分,或者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等标准划分。以下是国内部分出众三线城市名单
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首府)
贵阳(贵州省会)
海口(海南省会)
兰州(甘肃省会)
银川(宁夏自治区首府)
西宁(青海省会)
呼和浩特(内蒙古首府)
泉州(福建经济第一强市)
包头(内蒙古第一大城市,经济第二强市)
南通(江苏经济强市)
大庆(黑龙江经济强市)
徐州(江苏经济强市)
潍坊(山东经济强市)
常州(江苏经济强市)
鄂尔多斯(内蒙古经济第一强市)
绍兴(浙江经济强市)
济宁(山东经济强市)
盐城(江苏经济强市)
邯郸(河北经济第三强市)
临沂(山东经济强市)
洛阳(河南经济强市、古都)
东营(山东经济强市)
扬州(江苏经济强市)
台州(浙江经济强市)
嘉兴(浙江经济强市)
沧州(河北经济强市)
榆林(陕西经济第二强市)
泰州(江苏经济强市)
镇江(江苏经济强市)
昆山(全国百强县第一名)
江阴(全国百强县第二名)
张家港(全国百强县第三名)
义乌(浙江经济强市县级市)
金华(浙江经济强市)
保定(河北经济强市)
吉林(吉林经济第二强市)
鞍山(辽宁经济第三强市)
泰安(山东经济强市)
宜昌(湖北经济第二强市)
襄阳(湖北经济第三强市)
中山(广东经济强市)
惠州(广东经济强市)
南阳(河南经济强市)
威海(山东经济强市)
德州(山东经济强市)
岳阳(湖南经济第二强市)
聊城(山东经济强市)
常德(湖南经济强市)
漳州(福建经济第四强市)
滨州(山东经济强市)
茂名(广东经济强市)
淮安(江苏经济强市)
江门(广东经济强市)
芜湖(安徽经济第二强市)
湛江(广东经济强市)
廊坊(河北经济强市)
菏泽(山东经济强市)
柳州(广西经济第二强市)
宝鸡(陕西第二大城市、经济第四强市)
珠海(特区、广东经济第十强市)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