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飞鸟排名(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飞鸟排名(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 2、高中生背诵《飞鸟集》合适吗?
  • 3、中国历史上的谋士,最厉害的是谁,怎么排名?
  • 4、真飞鸟是不是比基拉强?
  • 5、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 6、日本飞鸟代表是什么呢?
  • 7、突然觉得高达SEED中真飞鸟最强?
  • 正文

    1、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如果单论诗歌成就的话,泰戈尔就是国际诗歌界的汪国真,不值一提。

    是的,你没看错,语文课本上告诉我们“泰戈尔是伟大的诗人”这句话是错的,泰戈尔的诗根本不是好诗——你看如今有名的大诗人根本没人再泰戈尔来,泰戈尔去的,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既是在五四时期,泰戈尔的作品也不是人人都说好,例如: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泰果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 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闻一多《泰果尔批评》

    再例如:

    概念诗是做不得的,批评家可以在诗里面去找哲学;做作家不可把哲学的概念去做诗。诗总当保得是真情的流露。泰戈尔的短诗,有多少只是Aphorism,不是诗了。——郭沫若《<创造季刊>补白十则》

    而当年追捧泰戈尔的,都是几个“贾行家”。比如徐志摩,再比如冰心。

    作为一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算得上天资卓绝,他天生对语言的音律平衡的掌握非常细致,但是在诗论和诗歌的“现代性”方面,徐志摩就真算是完完全全的外行了。换句话说,徐志摩和新月派算是“王八碰上绿豆——看对眼”了,如果当年进入中国的不是泰戈尔,中国早期的现代诗没有“新月派”,那么也不会有徐志摩,但是还会有闻一多——这个道理拎得清吗?

    当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困,大家都希望从外国来个“拯救者”传传经验,恰好,这个时候有两位获得了诺奖的大家经常来中国游玩,一位是萧伯纳,另一位就是泰戈尔了,每次泰戈尔来中国,表现得最殷勤的就是徐志摩——这个问题拎得清吗?

    可惜,当年不是艾吕雅,不是叶芝来到中国,否则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进度要比现在快得多。

    泰戈尔在中国火了,其实是机遇,但不是好的机遇。

    这时可能就有人问我了:你说泰戈尔不好,为啥他还能得诺奖了呢?

    OK,我们来看一下泰戈尔的获奖词: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这里重点是后半句: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算得上是“有历史的殖民地”。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奖”,而是一个包含了政治倾向,经济因素,包含了整个国际体系的奖项,诚然,我们能在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中找到很多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在这名单之外,还有更伟大的——波德莱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近现代的博尔赫斯等等,他们都没得到诺贝尔奖。

    甚至安德烈·纪德也是在行将就木的时分才得到的这个奖项——他已经老得走不动路,无法亲自领奖。

    甚至安德烈·纪德也不无愤慨地说:我认为瓦来里要比我更应该得到这个奖项。

    泰戈尔获得诺奖,其实是典型的“文化殖民主义”,那些瑞典人在英国人(当时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授意之下,把诺奖颁给了一个来自英国殖民地的用英语写作的印度诗人,来表达一种官方态度。

    此外,泰戈尔用英语来写作一种“印度诗”,这对于当时信息闭塞的西方人来说是非常新奇的,这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次颁奖。

    借用某个老头子的话来说(这里省去他的名号吧)——泰戈尔得奖就跟古人娶亲抛绣球一般,瑞典人往一扎印度人中间闭眼一抛,谁捡到就算谁的。

    最后聊聊冰心,还是先用一句话正视听——《繁星》和《春水》根本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而是不成语篇的“小杂感”。

    是的,冰心写的《繁星》和《春水》根本就不是诗,这点冰心自己也清楚——

    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的《迷途之鸟》,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

    这种所谓的“哲理诗”(请把哲学和哲理分而论之)写起来非常容易,甚至可以写得非常舒心,读起来也简便易懂,甚至有些简陋。

    对于小学水平和初中水平的读者来说,《繁星》和《春水》自然有其可读之处,但是对于真正的“诗的读者”来说,这种东西没有任何意义,更遑论诗人了。

    我觉得中国现代诗之所以无法普及,还是因为中国的官方的发声渠道对于泰戈尔,对于冰心等等这类诗人的作品太过推崇,让人把诗歌看浅了,看淡了——其实诗歌是万分痛苦,诗歌是非常艰涩的。

    实际上,当代的中国诗人对于诗的思索和探究已经不输外国人了,例如我最喜欢的两位诗人——多多和欧阳江河。

    先来一首多多的作品:

    吸收冬天的寒冷,倾听云的遥远的运动

    北方的树,站在二月的风里

    离别,也站在那里

    在玻璃窗上映得又远又清晰

    一阵午夜的大汗,一阵黎明的急雨

    在一所异国的旅馆里

    北方的麦田开始呼吸

    像畜栏内,牛群用后蹄惊动大地

    独自地,保持一种听力

    但是没有,没有任何灵感可以继续榨取这城市

    北方石头堆积的城市独自向画布播撒播种者的鞋

    犁,已脱离了与土地的联系

    像可以傲视这城市的云那样

    我,用你的墙面对你的辽阔

    ——《北方的记忆》

    作为一个北方人,这首诗写作于我出生的那年,每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就仿佛顺着多多的诗思回到了家乡。

    下面是一首欧阳江河的:

    公开的独白——悼庞德

    我死了,你们还活着。

    你们不认识我如同你们不认识世界。

    我的遗容化作不朽的面具,迫使你们彼此相似:

    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

    我祝福过的每一棵苹果树都长成秋天,

    结出更多的苹果和饥饿。

    你们看见的每一只飞鸟都是我的灵魂。

    我布下的阴影比一切光明更肯定。

    我真正的葬身之地是在书卷,

    在那儿,你们的名字如同多余的字母,

    被轻轻抹去。

    所有的眼睛只为一瞥而睁开,

    没有我的歌,你们不会有嘴唇。

    而你们传唱并将继续传唱的

    只是无边的寂静,不是歌。

    憋说话,用心去感受。

    以上。

    2、高中生背诵《飞鸟集》合适吗?

    这个合不合适因人而异。《飞鸟集》这本书我读过。但是你说让我完全的把里面的内容进行背诵,我背不下来,我只能说是对其中的我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朗读,当然也可能达不到一字不落的背下来。

    关于背不背诵,我个人认为得从学生本身,也就是我们孩子本身的这个主观能力上进行思考。如果说他他喜欢诗歌所带给他的那种意境,喜欢背诵记忆,那就可以让他去背诵记忆。如果说他不喜欢,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强加硬性的去让他进行背诵,反而起到了一个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样不利于学生孩子的成长。以上只是我个人的鄙陋建议,望大家不喜勿喷。

    3、中国历史上的谋士,最厉害的是谁,怎么排名?

    关于这个问题,还真没有靠谱回答,大家都是各抒己见罢了,我就说说我喜欢的一位谋士——李泌吧。

    常钺在《大唐荣耀》中饰演的李泌

    李泌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谋臣,整个唐朝中期,我认为有战国策士“纵横”风格的人仅有三位:

    谭忠:唐宪宗时期卢龙军将领,作为说客,分别三次说服了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卢龙节度使刘济、卢龙节度使刘总,阻止了田季安援助成德王承宗以对抗朝廷,孤立卢龙军,使刘济出兵协助进攻王承宗,又劝说刘总举卢龙军归顺朝廷。

    李德裕:以强硬手段著称,雷厉风行,利用藩镇矛盾,懂得应时制宜,从实际出发处置中央与藩镇的关系。处理了卢龙军变乱事件,使新任节度使张仲武相对效忠朝廷;定计大败回纥乌介可汗、夺回太和公主;坚决主持讨平昭义军,阻止其变为割据世袭的藩镇。

    七岁的李泌被召见时,唐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对弈

    而另一位就是李泌,李泌的一生都有着在外人极为奇特的经历。李泌七岁时,便因为机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这一段总让我想起了明代的两位神童程敏政、李东阳的经历),在与文坛首领、名相张说的对答中很是得体,与张说、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这些或才智过人、或官声良好的名相名臣竟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张九龄甚至于称他为“小友”。

    但李泌却不想通过他们的关系得到升迁授官,而是游历出没在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慕神仙不死术”。直到后来的又一次投议召见,“三进三出”于朝廷,时隐时仕。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对李泌有过一次较长的评论,可称得上颇为出彩。以下我就王世贞的评论逐句解释,以此来介绍李泌这位“表现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范文澜语)”。

    三代而后人臣出处之迹,未有如李邺侯泌之奇者也。或伸而屈,或屈而伸,或先几,或忍诟。其保身,亦未有如邺侯之巧者也。

    自周以后,人臣的出仕与隐退的事迹,没有任何一人比得上李泌。屈伸自如、明哲保身,也没有比李泌更加有技术的。

    之后,王世贞一连用了十三个“奇”来评价李泌的事迹。

    七岁而以童子荐,入禁中,与宰相张九龄诸公善,奇矣。

    一个七岁的童子竟能与张说、张九龄等高官交好。

    寻谢去,游嵩华于南间,求神仙不死之术,又奇也。

    不抓住这个升迁的机会,又在名山之间游历,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仙之术”。

    久之,复以献议入翰林,从太子诸王游,太子善之,又奇也。

    年轻时,又因为投了一封建议礼制的奏疏,被招入翰林院,与太子李亨(未来的唐肃宗)及宗室诸王关系特别好。

    为诗以识杨国忠、安禄山,斥置蕲春,又奇也。

    写诗讥讽权宠无比的杨国忠、安禄山,被贬到蕲春安置监管。可他干脆就不当官,自己随意走动了。

    太子即位灵武,为肃宗,使人召致泌,泌忽间关来谒,又奇也。

    取自:《李泌出山图》

    安史之乱后,李亨在灵武登基,正想派人找李泌,这个“小伙伴”就突然出现了。

    立谈而参帷幄,体辅若一,拜右相辞,俄又赐金紫,为侍谋军国元帅行军长吏,亦将相任耳,又奇也。

    不受厚禄,只以一个散官隐然承担了宰相参谋军国事务的责任,并且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又担任了未来皇帝——代宗李豫的幕僚。

    复两京,迎上皇,除道清宫,泌皆任之,甫功成而辞荣乞归,以避李辅国,又奇也。

    收复两京(长安、洛阳),解决太上皇玄宗与肃宗的矛盾,成功从四川迎回了玄宗。在功成名就、权势熏天(确实如此)时,又知时务的避开权宦李辅国等人的陷害,继续隐居。

    当是时,广平王以太子领元帅,泌僚也,师友也,即位为代宗,召泌舍之蓬莱阁,强以婚娶食肉,又奇也。

    好朋友肃宗死后,原来辅弼的太子李豫成为了代宗皇帝。这两位建立了“师友”情谊的同志关系不错,代宗让李泌住在蓬莱阁里,还逼着他吃肉、娶老婆,有些让他不再有机会隐居的意思。

    然其重已不及肃宗矣。元载忌之,出为江西观察判官,一下佐也,泌不辞而往,又奇也。

    王世贞认为代宗对待李泌已经不如肃宗那么重用了(这个不完全认同)。当时帮助代宗诛杀权宦鱼朝恩的宰相元载又盯上了李泌,代宗为保全他,让他当了个江西观察使的僚佐。这判官不过就是个(下佐),对于曾经权比宰相的李泌来说,应该是羞辱,但李泌坦然接受,径直赴任。

    载诛而复召,常衮忌之,出团练澧朗、剌杭州,又不辞,而以吏治显,又奇也。

    代宗借用吴凑杀死元载后,又把李泌召回来了,可在脾气暴躁的宰相常衮的“关照”下,李泌再一次外出任职,这次官衔更高一些,大概在南方各地担任了团练使、刺史等职。李泌对于这种宿命,仍然是泰然处之,不仅毫无怨言地前往,还在所到之处皆立下政绩(尤其是杭州刺史任上的政绩)。

    嗣帝为德宗,避泚奉天,复召泌而用之,则直臣之而已,又出而观察陕虢,凿饟漕之道,剪淮西之逆,又奇也。

    代宗死后,其子德宗即位,以强硬态度征讨藩镇,却无意引发了“泾原兵变”,连长安都被乱兵占据。德宗只得出逃奉天,后来又害怕态度摇摆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进攻,继续往南逃亡梁州(汉中)。

    德宗在十几岁时就向李泌学过文章;代宗时,又作为太子在蓬莱书院和李泌交游。等到逃亡之际,才想起并召来了李泌,命他每天都等待自己的召见,史称此时“朝野皆属目附之”(王世贞在这里认为德宗对于李泌“则直臣之而已”,我倒不认为德宗会蠢到只把李泌当作一个普通的臣子,只是说此时的德宗对李泌的认识还没有到李泌任宰相后的那么深刻)。

    不久后,李泌又在陕虢地区任观察使,不动武力就平定了当地兵变。不理宦官威胁,只向朝廷上交了五位叛逆者(德宗本拟了一份七十五人的名单)。他还作出一番凿运粮道的政绩,并且在淮西藩镇所派的四千“防秋(秋高气爽之时,各镇军队集中防御吐蕃)”骑兵叛逃时,仅凭少量军队,轮流派部将麻痹、堵截、伏击淮西军,最终活着逃回了淮西镇的只有四十七人(全被不甚服从朝廷旨意的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斩杀,以向朝廷作出交待)。吴少诚还惺惺作态,派人送钱给李泌,以感谢他帮助自己击破“叛卒”。

    自是始登相位,天子恭巳葵之,不复设他相,以至终其身,又奇也。

    自贞元三年(787年)直至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李泌独自担任宰相长达三年之久,并逐渐受到了德宗超乎寻常的厚待(德宗为人多猜疑,为得到德宗的这份信任,李泌耗尽了心力,成为了“惊悸亡魂”)。这在德宗一朝是极为罕见的。

    至德之初,郭汾阳、李临淮,贞元之际、李西平、马北平,其建勋克复,若异代然,而皆保全于泌之手,又奇也。

    唐肃宗、代宗时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唐德宗时平定四镇之乱的名将李晟、马燧,这些人都是因为李泌的进言保全,才得以幸免遭祸的。

    夫以辅国忌之、载忌之,而不能伤。衮忌之,而不能终抑。则泌之巧,所得于老氏者深矣。其所进深谋秘计,以听者之中庸,不能尽雠,然至于处父子兄弟之间,功亦不浅矣。

    李辅国、元载、常衮不论是陷害或是排挤,都不能伤及李泌毫发,这是李泌得力于道家之学精髓的缘故。他的经国谋划,因为各种限制,不能完全达成。但他对于玄宗、肃宗父子,肃宗、代宗父子,德宗、顺宗父子之间的关系处理(还包括为建宁王李倓事后的申冤)的中间者来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宗对于李泌,是愈发信任、愈发依赖的。在保全了功臣李晟、马燧后,德宗就向李泌提议:“自今凡军旅粮储事,卿主之。吏、礼委(张)延赏,刑法委(柳)浑。”但等到李泌认为“宰相之职,不可分也。非如给事则有吏过、兵过,舍人则有六押,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应该各司其职时,德宗又笑着承认道:“朕适失辞,卿言是也。”李泌马上提到的裁剪州县冗官、诸王还未出阁的不授予府官,德宗全都同意了,并予以施行大部分的措施。等到李泌用尽全身之力处置了因郜国大长公主(太子李诵正室的母亲)“淫乱”、“厌祷”而导致的德宗、太子(即未来的顺宗)矛盾后,德宗才真正完全信任了李泌,对他说出了“自今军国及朕家事,皆当谋于卿矣”、“朕父子赖卿得全,方属子孙,使卿代代富贵以报德”这些话。

    吾尝谓泌实范少伯、张子房之流亚,唐以后无能及之者,史谓其好神仙,为世所轻,泌之初,若有得者,兆之已也,晚而拜相,卒死繁剧,将无所谓自夭其天年者耶?泌辟谷,子房亦辟谷,然而竟不辟者,何也?富贵之可恋,甚于死之可畏也。

    王世贞认为李泌是范蠡、张良之类的人物,自唐代以后无人可及。只是在最后,王世贞感叹了李泌的道家之志,却死在了宰相这个“繁剧”的重任上,是自己虚耗了自己的寿命。他的结论是:富贵之可恋,甚于死之可畏也。对于这个观点,我想我持的是中立意见。

    李泌关于唐军反攻安史叛乱的计划

    不论如何,李泌的功绩是时人及后世都有目共睹。他协调几代唐室内部的矛盾,保全储君,坚决割让安西、北庭地区给吐蕃,劝说德宗与其非常厌恶的回纥合好,裁汰冗员,保全功臣,安定地方,诛杀叛卒,提出了平定安史之乱及安置战后局势的长远策略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名相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也是一般隐士绝不能达到的高度,历代对李泌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在回答的最后,我节选一些(我在编辑李泌百度百科时搜集的评价):

    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柳玭

    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新唐书》

    唐室方镇之患,至于百有余年而不能解者,其弊盖始于天宝之际,肃宗不用李泌之谋,先取范阳而已。——秦观

    自古隐士出山,第一个是伊尹,第二个是傅说,第三个是太公,第四个是严(子)陵,第五个是孔明,第六个是李泌,皆为世间做得些事。——罗大经

    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张良)。——徐钧

    自李泌为相,观其处置天下事,姚崇以来未之有也。——胡三省

    予观唐人材出处从容,有三代王佐器,唯李泌、陆贽而已。——朱右

    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虞集)之垦墅,平江伯(陈瑄)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樊升之

    嗣是,若唐之李邺侯、国初之刘文成(刘基),庶几帝师之选乎。——沈鼎科

    邺侯以三世元老,定危亡而调护元良,德望既重,其识量弘远,远于世变,审于君心之偏蔽,有微言,有大义,有曲中之权……。——王夫之

    处人骨肉,自古其难,汉留(张良)、唐邺(李泌)所由擅美千载也。——谷应泰

    李泌一代名臣也,尤善处人父子之间。留侯、邺侯,异世同称,信哉!——朱轼

    长源一言,不惟保全功臣,亦延唐室数十年之命,真宰相也。——秦笃辉

    李泌或许是晚唐高官中一位使人瞩目和最不落俗套的人物。——《剑桥中国隋唐史》

    李泌绝对有异于传统的知识份子和孔家班系统,他做事既切实际而又有前瞻,粮食俸禄,以及疆场作战,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当宰相的时间不过一年十个月,对国家贡献之大,已无与伦比。李泌的品格,自诸葛亮以来,更是第一人。——柏杨

    仗义执言,排难解纷,调和其父子兄弟之间的祸害,(李泌)实在是古今历史第一人。——南怀瑾

    4、真飞鸟是不是比基拉强?

    真飞鸟的实力无论从各个方面,都没有基拉强,基拉从一出生开始就是最强的调整者

    在动画中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飞鸟唯一一次战胜基拉,也是因为基拉不想杀人,飞鸟知道这一点,而且自由在第一部结尾的大战中,损伤严重,在和飞鸟战斗时,只有最强状态的七分之一功率,因此飞鸟才赢了

    5、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此问有误,张良是汉初二十九侯中第二批第三位,第一批封侯具有一定的宣传导向作用,是为刘邦封赏功臣定基调的,第二批才真正是大腕云集。张良在第二批位列第三,排在其前面的是仅仅是吕氏兄弟两人,而萧何、周勃、樊哙、灌婴等大碗都在其后。所以说张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且人家是万户侯,汉初万户侯只有三位!他们是曹参、张良与萧何,其中萧何初封八千户,刘邦走后门给这老伙计加了两千户,这才跻身万户侯,而刘邦令张良在齐地任意挑选三万户,张良不愿成为众矢之的,因而自降至万户,是实打实的万户侯!

    汉初首封十侯

    西汉开国后,七年时间内共封了一百四十三位功侯,奠定阶级基础和统治架构的当属初期分封的二十九侯。即从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首封的平阳侯曹参开始,到汉六年正月戊午日的东武侯郭蒙结束(秦汉以十月为岁首,这里不是时间错误)。此阶段完成后,由于“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直到该年三月,刘邦与张良商议后,才继续分封,可以说二十九侯之后的分封,很大程度上还参考了张良意见。

    先说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分封的十侯,从前到后分别是平阳侯曹参、信武侯靳歙、清阳侯王吸、汝阴侯夏侯婴、阳陵侯傅宽、广严侯召欧、博阳侯陈濞、曲逆侯陈平、堂邑侯陈婴。这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的分封顺序,此顺序并不代表功劳大小,但绝对代表着刘邦平衡各派系的意志,我们来一一解析:

    首批十侯中,第一位曹参、第四位夏侯婴属于从龙最早的沛县嫡系;靳歙、召欧、陈濞属于外县将领,但跟随刘邦时间长,我们暂称外县嫡系;这里陈平比较特殊,他是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才归顺的,此后在出关的统一战争中担任“地下工作者”,他的代表性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工作性质。王吸、薛欧属于刘邦老家丰县子弟,刘邦起事后,从家乡投奔刘邦,这帮人代表刘邦的老乡;傅宽是韩信手下得力干将,陈婴则是西楚投降过来的代表人物。这十个人的分封,为之后的分封奠定了基调,后来基本上是按照这个体系分别照顾各派势力的,势力照顾到后,分封的标准就是功劳大小。

    所以这十人的分封可以看成刘邦要传达给各功臣的信号,起到宣传导向作用:

    曹参是沛县子弟中战功最高的,这个是可以量化的, 如《史记》记载的“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所以首封曹参意味着沛县从龙者,应该属于首先考虑的封赏对象,这是给刘邦起事儿时候的老伙计一个交代,别着急,慢慢来,以后封侯首先还是咱们沛县的难兄难弟!而且第一批分封中还以战功列席了夏侯婴,十人之中沛县老伙计入列两人,而且曹参万户侯,夏侯婴六千九百户,二人封赏位居前两名,代表沛县子弟不仅封赏比重大,且得到的“好处”最丰厚!其实对刘邦而言,稳住了沛县子弟,就相当于是稳住了汉庭的根基,因为此时他们很多人手握重兵。

    靳歙是第二位封赏的,他虽来自外县,但属于早起跟随刘邦起事的中流砥柱,相比较沛县老伙计的亲近关系,这帮人差点意思,但相比较丰县老乡,这帮人又更接近嫡系。他们随着刘邦南征北战中立下战功,忠诚度值得信赖,又属于汉军主力,所以靳歙排在第二,同时封赏了召欧、陈濞,代表着中流砥柱的重要性,这些人基数较大,所以有三人入列,表示刘邦不会忘记半路跟随自己的功臣。

    王吸位列第三,则代表丰县老乡的地位,刘邦将老乡排在第三,我觉得还是受到当年丰县兵变之事的影响,否则较亲疏远近来说,这部分人的待遇应该比半路投奔的强。但这场危机被化解之后,刘邦宽容的接纳了这批人,在日后的征战中,丰县子弟也踏踏实实的跟随刘邦,并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刘邦还是将丰县老乡加入了核心团队,并放在第三的位置。王吸、薛欧二人则代表丰县子弟所占比重。

    傅宽是位列第五,按派系划分,则属于第四梯队要考虑的,即大将军韩信一派。楚汉争霸期间,这些人立下战功自不必说,但他们是韩信的嫡系,而非刘邦的嫡系。韩信索要“假齐王”一事对刘邦还是有影响的,这批人很有可能成为韩信“造反”的主力军。若不分封则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所以刘邦分封傅宽意在维稳,此时的傅宽已经是齐相,封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可是傅宽只获两千六百户的封赏,在首批封赏里倒数第三,这与战功其实不符,或许也有敲打之意。

    陈平属于“地下工作者”,投靠刘邦后几乎干的都是特务工作,离间、行贿、打探情报这些工作无法用战功衡量,但作用又很大,且由于工作性质的隐秘性,在核心集团里不显山不露水,所以刘邦特意照顾了这个群体,让他们名垂青史。陈平的五千户不算低了,这也是给幕后工作者一个交代,表示刘邦不会抹杀这些人的功劳,一定会有重赏。

    陈婴是首批最后一位列侯,且是食邑最少的一位,他是西楚降汉的代表人物,他随箱梁、项羽多年,直到项羽死后才归顺汉军,但由于此人政治立场有值得“争取”的地方(较拥护楚怀王、楚元王),所以刘邦给奠定了基调,对投降者,政治立场比较“正义”的,还是会封的,只不过这些人跟错了人,所以封赏不会太高。

    汉初第二批封侯

    如果说首批封侯是定基调的,那么第二批封侯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表彰!但在第一批封侯时很可能是漏掉了吕氏家族,所以在汉六年正月丙戌日加封了吕后的两位兄弟,即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随后才开始按照基调封侯。所以可以说张良是第二批第三位,也可以说是第三批第一位。在补充分封吕氏兄弟之后,刘邦于汉六年正月丙午日分封了十六位列侯,其中便是以张良为第一席。

    此批封侯顺序:留侯张良、射阳侯项缠、酂侯萧何、曲周侯郦商、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颖阴侯灌婴、汾阴侯周昌、梁邹侯武虎、成侯董渫、蓼侯孔聚、费侯陈贺、阳夏侯陈豨、隆虑侯周灶、阳都侯丁复、新阳侯吕清、东武侯郭蒙。

    按照首批十侯的派系划分来对号入座:

    周勃、樊哙属于第一梯队,是沛县嫡系武将;郦商、灌婴、周灶属于第二梯队,是外县投奔的武将,亦视为嫡系;第三梯队的丰县老乡在这一批未得分封;孔聚、陈贺、陈豨都是大将军韩信体系下的重要人物,属于第四梯队;武虎、董渫跟陈平的性质相当,属于第五梯队的幕后功臣;项缠(项伯)、吕清皆是第六梯队的西楚降将;丁复、郭蒙则是吕泽从属,也就是汉六年正月丙戌日补充分封的吕氏派系。

    以上人员分封与首批封侯的原则是吻合的,且每个人都能量化军功,如周勃“入汉,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侯,八千一百户”。再如灌婴“入汉,定三秦,以车骑将军属淮阴,定齐、淮南及下邑,杀项籍,侯,五千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灌婴是刘邦派往北线辅助韩信的将领,并不是大将军体系下的将军,他是从刘邦亲兵成长起来的将领,隶属关系当是刘邦嫡系。这些量化的军功都能转化成对应的封赏,而有些功劳是无法量化的,比如项伯这种,刘邦只能特意点出他在鸿门宴上助其脱身的功劳。

    除了上述人员外,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萧何、周昌、张良这三人,他们是刘邦的核心智囊,而功劳也不可能向军功一样量化。张良的封赏被记载为“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没有具体的功劳描述,但“常计谋平天下”这句话的上限足够高,万户之赏也压过了周勃这类将领。萧何的封赏被记载为“佐上定诸侯,为法令,立宗庙,侯,八千户”,也是一个上限很高,很笼统的概括,但八千户之封赏仅比周勃少了千户,比樊哙的五千户还多了三千。

    周昌的提拔源于其哥哥周苛,刘邦做泗水亭长时,这二人都是泗水卒吏,也算沛县嫡系,只不过二人都是搞文职工作的,荥阳之围时,周苛宁死不降,被项羽煮了,所以周昌接替哥哥当了御史大夫。说到这里就得提一下汉政权的领导班子了,刘邦立为汉王后,他的辅政体系就是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和御史大夫周昌。待韩信加盟后,大将军进入核心体系,在军事上与卢绾“分庭抗礼”,相互制衡。张良在刘邦集团内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重要谋士,却游离于几大势力之外,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张良在汉王处的任职,所以张良在第三批第一位封万户侯,是刘邦给予的特殊嘉奖,不牵扯派系的照顾。

    张良排名六十二的说法

    由上文可见,张良在汉初分封时食邑万户,封侯顺序位列第三批第一位(或者说第二批第三位),初封食邑仅次于曹参。既然武将是以军功定食邑,那么文臣当然以功劳比战功,所以汉初给文臣封侯时会说“功比某某”,张良能得万户,也就是以文臣之首来对比曹参的。不过这里有可能是刻意压低萧何,抬升张良,毕竟萧何是丞相,张良无实职,而实际上二人的功劳难分伯仲。那么这个第六十二的排名打哪来的呢?

    “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 七,蛊逢十八。 ”——《史记索隐》

    刘邦白马之盟时确实做过十八侯的排名,《汉书》载为“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但《索隐》中的排位是否为白马之盟时的排名呢?《汉书》只是提了这个事儿,并没有实际名录,所以这个排名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吕后时期,也令陈平“尽差列侯之功”,这个时期的排名政治意义就很大了,毕竟吕后封了异姓王,比如刘邦封的周吕侯吕泽,被吕后追封成悼武王,其长子吕台封吕王,建吕国。所以吕后时期的功臣排名定会偏向吕氏家族,比如“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

    “以綴續前記,究其本末,并序位次,盡于孝文,以昭元功之候籍。”——《汉书》

    到了文帝时期,刘氏重新掌握权力,也开始了对诸吕的清算,所以这个排位必然会改动,诸吕在这次改动中一个席位都没有了,亲吕的大臣如张买、冯无择也一并被除名。那么张良的席位被推后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当年他帮助吕后保太子位,对吕后临朝称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这次改动的主观性太强,若按照汉初刘邦分封来看,列侯食邑前十位分别是曹参、张良、周勃、萧何、丁复、夏侯婴、陈平、樊哙、王陵、灌婴。

    综上所述,张良在刘邦时期已经得到应有的褒奖,所谓的功臣排名只不过是后人政治博弈的结果。而且由汉初封侯顺序、食邑来看,张良的分量超过了那些沛县老伙计和丰县老乡(除封王的以外)。不过“汉初三杰”中,韩信虽封了王,却难以保全;萧何虽为丞相,却陷入迫害功臣的政治斗争中;唯有张良领了万户全身而退,结局是最完美的。

    6、日本飞鸟代表是什么呢?

    在日本文化史或美术史中,常将

    7~8世纪大和朝廷在奈良的统治时期,划分为“飞鸟”时代、“白凤”时代,以及迁都平城京以后的“奈良”时代。依各寺创建年代先后,沿着时代脉络追溯,是了解奈良古寺的最佳方法。法隆寺在奈良现存诸寺当中建造年代最早,艺术与文化价值在日本均排名第一。公元607年完工时,圣德太子还亲自主持启用典礼。可惜,当时的佛殿塔堂都在六十几年后的大火里付之一炬。如今依旧保存飞鸟时代风格的建筑物,只剩下“西院伽蓝”的金堂、五重塔、中门,以及部分回廊。“伽蓝”是梵语,意思是寺院。飞鸟时代的美学观念,主要沿袭中国魏晋南北朝,讲究的是厚重沉稳,具有一定的严肃色彩。从法隆寺的南大门进入,正前方颜色深厚,层次井然的西院伽蓝建筑群的确给人一种稳重的安定感。纵观西院伽蓝内部,好像各栋建筑各据山头,刻意在彰显自我的感觉。西院伽蓝的中门、金堂与五重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木造建筑物,也是见证飞鸟时代文化思想与艺术美学的珍贵宝藏。

    7、突然觉得高达SEED中真飞鸟最强?

    我最喜欢阿斯阑,他的机体虽然总不如基拉,但他用圣盾时,曾差一点把基拉一枪妙掉,结果没能量了,只能自爆他用无限正义时,也瞬间解决了飞鸟…虽然阿斯阑有时候很扭捏,这正是他稳重的一面,而且他总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