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有什么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有什么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 2、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和节日?
  • 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或传说?
  • 4、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有什么习俗?
  • 5、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传统的魅力有多大?
  • 6、中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和习俗?
  • 7、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什么?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 8、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正文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简答:记忆中的有:(除夕年三十)春节、(元霄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腊八节,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几乎每个月都有节。

    少数民族,回族的库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土家族的女儿节、鄂伦村的篝火节。

    还有马奶节、火把节、铜鼓节,伊斯兰的开斋节等等等等……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她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民俗节日和风情。真的是独树一帜,各有千秋。

    如果按顺序排列我认为:(国家制定节日除外)

    第一位的是春节;

    第二位是清明节;

    第三位是中秋节;

    (以上谨代表个人意见,文责自负,不必追究)

    2、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和节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南方人,南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霄节、龙头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下面就我家乡各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一一向大家介绍。

    1.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过年的习俗很多,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要贴春联、吃团年饭、祭祀和守岁。当新年到来之际,要燃放烟花爆竹“接年”,年初一要吃汤圆和年糕,象征团团圆圆、生活步步高。长辈还要给晚辈发“利市”(红包),图个顺顺利利之意。春节的庆祝活动很多,拜年、舞狮、耍龙、举办文艺演出等等,庆祝活动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2.元霄节。正月十五是元霄,又叫灯节,是春节庆祝活动的一个延续。元霄之夜挂彩灯、放烟花、猜灯迷、吃元霄是我们家乡世代相传的习俗。

    3.龙头节。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龙头节这天,很多百姓都有赶庙会的习惯,烧柱高香,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4.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据传这一天是歌仙刘三姐“成仙”之日,这一天广西壮族地区都会举办隆重的欢庆活动。唱山歌、跳竹杆舞、吃五色糯米饭是广西人三月三最吸引人的地方。

    5.清明节。既是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恰逢阳春三月,民间有踏青郊游、祭祖扫墓的习惯。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的地方又叫端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杀鸭搞祭祀和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方很多地方还有划龙舟,举行龙舟比赛的习俗。

    7.七夕节。这是中国的情人节。据传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个美好的传说经过几千年代代相传,已径深入人心。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这一天向心上人送花、表白,和心上人欢度浪漫时刻。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之夜,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放孔明灯的习惯。此夜,人们仰望如盘圆月,自然会期盼合家团圆。尤其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更会加倍思念故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民间有登高、赏花、喝重阳酒的习俗。这一天老人或登高锻炼,或赏花陶冶情操,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10.冬至。又称冬节,是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南方就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这一天南方人有包粽子、椿糍粑、吃汤圆的传统。

    11.腊八节。这个据说是佛教的节日,但很多南方人都过这个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就是在米粥中加入红豆、小米、桂圆、莲子、百合等材料,用慢火熬制而成,闻起来香气四溢,吃起来清香爽口。

    这些就是我家乡一年当中最常过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朋友们,你们家乡的习俗是这样的吗?

    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或传说?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未来生活美好幸福,吉祥平安的期望,也有对天地的敬畏,还有对祖先的感恩,制定了很多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宋朝时则称元旦,习俗太多,贴对联,祭祖先和天地,拜年,压岁钱。上元节,习俗吃元宵,闹花灯,当然还有年轻男女人约黄昏后。清明节祭扫祖墓,寄托哀思更教育后人学会感恩。中秋节,期望生活幸福平安,阖家团圆,登高赏月吃月饼则体现了人们最朴素的人生渴望。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主题和含义,同时通过举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固化这些节日及习俗活动,使节日和习俗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代相传,使子孙后代在这种独特的文化中,不论男女老幼,识字的文人还是乡间的白丁都能够理解其朴素的思想含义并受到感化教育,这也是几千年来无论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磨难和危机,文化却经久不衰,甚至还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里被越来越多的提倡,学习和传播。我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4、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有什么习俗?

    说到中国传统节日那可就多了,从年头到年尾基本上都有传统节日的身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中国传统的几大节日吧!

    1、【春节】

    春节一般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和大年三十晚上,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夜,各家各户提前贴好了对联,也叫“守岁”,这一天是辞旧迎新的一天,年尾接年头的一年,所以也有送旧迎新之意,这天晚上家里所有的人都会围着桌子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完后全家一起围在圈谈天说地,守岁直到凌晨以后。

    2、【元宵节】

    元宵节是靠近春节的一个节日,时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猜灯谜,主要是公共场合的活动,这一天晚上全国各地都有灯谜,灯会,放烟花庆祝等活动,十分热闹。

    3、【清明节】

    清明一般在农历的3月8号,民间主要有扫墓,祭祀等活动,不过清明扫墓民间并不会局限于这一天,前后几天都可以进线的,不少人都约亲朋好友回家祭祖扫墓,祈求祖先保佑。

    4、【端午节】

    端午节一般在农历5月5号,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民间常见的活动:赛龙舟,舞龙舞狮,吃粽子等。

    5【七夕节】

    七夕节在农历7月7日,这一天是情人的节日,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而且这天天上的所有鸟儿都去鹊桥搭桥去了。民间常有:十字路口烧鸡蛋。

    6、【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的9月9日,这一天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的日子,民间常有登高,插茱萸等活动。

    7、【中秋节】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8月15日,这一天是团员的象征,所以要吃月饼,赏月。八月十五月亮好圆一点,全家人吃着月饼一起赏月。象征团圆!

    8、【腊八节】

    腊八节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民间常会煮腊八粥,喝腊八粥,以求身体健康,全家平安。而且腊八这天一过,也预示着天越来越长,白天时间慢慢天长了。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和分享,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5、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传统的魅力有多大?

    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

    2、元宵节:吃元宵,观灯。

    3、端午节:吃粽子、采艾蒿、五彩线、赛龙舟。

    4、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5、清明节:扫墓。

    6、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肉。

    7、腊八:吃腊八粥。

    8、小年:祭灶神、吃灶糖。

    9、重阳节:与老人团聚,登高。

    6、中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和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天文历法方面的,如清明,中秋节,冬至节,。二是祭祀和民族信仰方面的,如寒食节,上已节,七月半。三是民俗方面的如除夕,春节,元宵节,七夕,中秋,重阳,灶神节。四是民族方面的如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节,藏历新年等节日。习俗多样,记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7、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什么?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感谢邀请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节日形成的起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未知的敬畏,于是有了对天地山川河流或者一些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逐渐开始祭祀行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祭祀行为演化为对天地的信仰和祖先的信仰。基于这些原始信仰以及后来为了适应生活需要,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演变为传统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生活的人民历史、民族、信仰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各地方、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节日,我们这里列举了一些大家众所周知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都过春节。春节的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习俗:祭祖、办年货、扫尘、贴福字、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放炮竹、拜年、舞龙舞狮等。不同地区还有相应的独特习俗。

    2、元宵节 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和春节一样,也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统习俗: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有些地方在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龙抬头 二月初二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传统习俗:南北方在二月二龙抬头节这天的习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区的习俗有: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南方在江浙、福建、两广地区在传统龙抬头节习俗之外还有祭社习俗,即为奉祀土地神。

    4、花朝节 二月十三-二月十七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挑菜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是为了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气候不尽相同,南方的花朝节要比北方提前几天。

    传统习俗:在花朝节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此外还有插花、扑蝶、挑菜、吃花糕、吃花、吃春菜粥等习俗。

    5、上巳节 三月初三

    对于上巳节恐怕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上巳节在古代是我国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古代的三月初三,官民都必须到水边洗濯除垢,意在祓除不详,称为祓禊。此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载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举办的“曲水流觞”雅事。现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月初三仍然是个盛大的节日。比如大理的“泼水节”就是在三月三举办。

    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也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每年这一天,全球各地的华夏子孙都在举办祭祖大典。

    传统习俗: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春游、煮鸡蛋、赏桃花等习俗。

    6、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一个具有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曾被成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七绝描写了寒食节这天的情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现在并入到了清明节。不过在我国有些地区,依然有寒食节的传统。

    传统习俗:吃冷食、祭祀、踏青,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6、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民间,清明节也是三大鬼节之一。尽管全国各地在清明期间的习俗细微差异,但都是扫墓祭祖、踏青的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各地区不同还有插柳、 游乐、 拔河、 植树、 放风筝、 荡秋千、 射柳、 蹴鞠、 斗鸡、 蚕花会的习俗

    7、端午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是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祭祀,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传统习俗:祭祀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栓五彩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画额、佩香囊、避五毒、打马球、躲午等等。

    8、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传统习俗: 香桥会、 接露水、拜七姐、斗巧、 乞求姻缘、 迎仙、 游七姐水、 种生求子、 储七夕水、 为牛庆生、 拜牛郎、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结红头绳、姑娘洗发、书晒衣、穿花衣等等。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9、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10、中秋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情感内涵,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游子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回娘家的女子在这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共度“团圆节”,以求家庭圆满。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其乐融融。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借月抒怀,尤其是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诉尽离思衷肠。一轮中秋圆月,也成为人们心灵的依托,承载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

    传统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11、重阳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老人节、重九节等,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和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传统习俗: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

    12、寒衣节 十月初一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也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传统习俗:扫墓、祭祀、送寒衣。寒衣节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鲜有耳闻。

    13、下元节 十月十五

    下元节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成为三元。下元节也是来源于道教。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主要活动也是祭祀祖先。

    传统习俗:祭祀祖先、修斋设醮、祈愿神灵。

    14、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腊”古称蜡,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腊祭原为农历十二月,此月在民间成为腊月,故十二月初八被成为腊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是源于佛教,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传统习俗:喝腊八粥、吃腊八蒜、腊八面等。

    15、祭灶节(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传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

    在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放鞭炮。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面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麻糖,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祭灶。

    传统习俗:扫尘、洗浴、剪窗花、吃灶糖、吃饺子等。

    16、岁除(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传统习俗: 年夜饭、 贴年红、 燃爆竹、 祭祖、 守岁、 挂灯笼、 压岁钱等,当然还有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8、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汉族节日:

    中国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等。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等。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德林昂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