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三的由来(印度阿三的来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印度阿三的来历?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贬义称呼,阿SIR音译。
“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爪牙”,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多含国人嘲弄印度之意。
2、印度人為何叫它阿三?
“印度阿三”是国人对于印度特有的称呼,而且带有鲜明的侮辱性质。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开始侵入我国,而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居然对此毫无对策,只能任由情况越来越糟。
自从《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上海就成为了第一批对外通商的口岸。之后,通过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许多国家都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自己的租界,也就是“国中之国”。
因为印度很早就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印度人长期接受英国的同化和影响。为了管理在中国的租界,英国从印度调来的许多的“公务员”,负责管理租界内的日常杂务。
而这些所谓的“公务员”,仗着自己更早接受英国的殖民,竟然萌生出了许多优越感,甘愿做英国人的爪牙和鹰犬。他们整天人模人样地穿着制服,甚至挥舞着警棍去驱赶中国人,点头哈腰地向西洋人和东洋人献媚。
这些印度人信仰锡克教,头顶上都会缠着头巾,而且多以红色为主,故而得名“红头警”。上海话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阿”,为了称呼这些印度的红头警,经常会称其为“阿 sir”,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阿三”。
而且,印度人为了端好英国佬的饭碗,掌握英语是必备的一项技能。不过,他们也是半路出家,英语学得磕磕绊绊,但为了在中国人面前彰显自己的优越,通常在每句话的开头都会说“I say……”,而I say的发音和“阿三”的发音非常接近。
综上,一个“阿 sir”,一个“I say”,久而久之便叫成了“阿三”。再加上中国人对于印度人奴才嘴脸的讨厌,所以就有了“印度阿三”的称呼。
3、为什么人口第二多的印度被称为三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么回事。
清末,上海租界有很多英国人。
他们的保镖、仆人很多都是印度人,主要是锡克族人,包着头巾的。
一度,巡捕房也有印度锡克族巡警,因为他们比较高大,勇猛。
这些人大多是现在广州做生意,后来觉得上海租界更好,从广州过来的。
广州人把巡警叫做差佬、阿差,上海人研究沿用了这个词。
他们把印度锡克巡警和保镖叫做红头阿差,因为他们多用红布包头。
因为口音原因,外人听了就变成了红头阿三。
由此,阿三就变为印度人的代名词。
这当然不算什么好话,上海话的瘪三是骂人的话,主要是街头混混、无业游民。
有意思的是,以往我们搞不结盟运动,和印度关系是不错的,虽然有过中印战争!
我们以前有过很多印度歌舞电影,这是当年人很少能够看到的外国电影。
对于印度人,之前我们媒体也没有什么鄙视,当然也不会有人说阿三,或者三哥。
然而,这10年就有明显不同了。
阿三和三哥这个词,又被频繁提出来了。
4、印度阿三的由来?
“红头阿三”对如今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对现今六、七十岁的老上海来说却是非常熟悉的。之所以称为“红头阿三”,原因大致有这几种说法:凡印籍巡捕皆头缠红巾(实际上,印捕充任交通警、巡逻警的用红巾缠头,任看守警为黄巾缠头)所以叫“红头”。关于“阿三”则有两种说法:一说印度人是亡国奴,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低于西捕和华捕列第三位;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度人说话有口头禅“Isay”、“Isay”,其谐音为“阿三”,红头加上阿三故称“红头阿三”。 印捕是上海处于殖民地时的产物,在我国是独一无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8月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冒险家纷至沓来,要求在上海购地建房。当时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在英国领事巴富尔的威胁和欺骗下,于1845年11月29日以道台名义,用告示形式公布了洋人的《上海租地章程》。从此,英租界成了英国侵略者在上海的“国中之国”。 1849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法国领事敏体尼援引英国殖民者的先例,上海道台麟桂屈服于殖民主义者的压力,于1849年4月6日划定法租界界址。 上海租界既然是“国中之国”,自然要有武装力量及其他镇压工具,这便是万国商团、舰队水兵与巡捕。万国商团是租界武装力量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保卫租界,一般不负社会治安之责。舰队水兵是万国商团的后盾。巡捕,即警察。起先,巡捕一律由西方人担任,故称为西捕。当时法租界公董局就有明文规定:“巡捕房人员应全部由法国人或宣布服从法国领事馆,并从此归法国裁判权管辖的外国人组成。”英租界最多时有西捕160名。西捕薪水高,否则就找不到西捕,这样开支就大了。另外,西捕有种种局限,比如微服侦察,其相貌特征根本无法掩饰;又比如去公共场所打听,其语言障碍造成的困难也难以克服;再加上租界里有帮会组织,西捕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深入进去,也物色不到合适的人选做耳目,破案效率不高,租界治安堪忧。总之,从1854年开设巡捕房起,起先西捕还能应付。后来刑案随人口激增而水涨船高,由清一色的西捕办案,弊端更为突出,于是从1870年后改为允许华人充任巡捕,称为华捕。由于这一改变收效明显,以致渐而主次倒置,即西捕大减、华捕大增。例如1883年英美公共租界有巡捕200名,华捕竟占170名之多。以后,华捕越雇越多,殖民者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开始从英殖民地“进口”印度籍巡捕,即“红头阿三”。殖民者从印度“出口”巡捕时,对人员精心挑选,必须是印度的锡克族人,个个身高马大,满脸虬须,令人望而生畏。但他们也有与西捕相似的短处,所以大多充当巡警、狱警与交通警。“红头阿三”来自英国殖民地,严格说来其身份比处在租界里的上海人还低,但他们是英国人的忠实“看家狗”。狗仗人势,整天警棍乱舞,让上海人吃足苦头,特别是那些摊贩与车夫,挨“红头阿三”的警棍与皮靴更是家常便饭。殖民者为了利用“红头阿三”为其忠实卖命,发他们的薪金比华捕高一倍,还配给住房等,并在当时的戈登路巡捕房内(解放后为江宁路公安分局)建造了一座三层楼印度教堂。印捕的存在随着租界结束而取消。 法租界在这方面做法与英租界大致相同,他们“进口”的是安南巡捕,即越南人,在上海人看来,其体态、皮肤与广东人相近,所以没送他们什么绰号或代称。
5、印度阿三的由来是什么?
印度跟我国一样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我们的邻居虽然印度总是被我们“亲切”的称为“阿三”,但其实关于这个国家我们了解的真的很少。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有其骄傲的资本。但是印度的发展并不好,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来说,印度的压力跟中国是一样的,不过因为印度实行民主制度,他们没办法跟中国一样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南亚次陆,在这一个区域里都是一些小国、弱国,印度绝对是里面实力最强大的一个,这就更加刺激了印度的大国野心。拥有野心确总是没办法做到,频频闹出笑话。
据说在民国时期的旧上海英租界,英国人雇佣了很多印度人担任巡捕。由于印度人当时被英国统治,在当时的上海人眼里,他们的地位低于西方国家的巡捕和华人巡捕,排在第三位,因此被蔑称为“阿三”,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度人经常说“I say”,由于印度人的英语不是很标准(嗯,你懂的),听起来就像“阿三”,因此中国人就以“阿三”戏称当时的印度人。
当时在上海被雇佣来担任巡捕的,大都是锡克人,他们通常长得人高马大,头戴红头巾,因此又被称为“红头阿三”。锡克人是印度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信奉锡克教,无肉不欢,因此比大多数印度人身材魁梧。他们作战非常勇猛,虽然相较于印度教,信仰锡克教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占到了印度军队的15%,每年的国庆阅兵也总是充满特色,非常吸引人。
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谚语》中讲,在上海当巡捕的印度人大多数是印度锡克族人,他们虽是白种人,但面孔黝黑,同时他们习惯在头上缠红头巾,于是上海人叫他们“红头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肤黑的人叫作黑炭),以后又讹读作“红头阿三”。
6、为什么印度人会被叫做“印度阿三”?阿三的由来?
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因为“红头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当然,没当差前一般头缠白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为何则不得而知),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印度自诩为继美、苏后世界的第三强国,于是我们就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印度阿三的来历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自视颇高,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最后狂妄的和中国打了一架。当然,后果你也知道,中国人拿着塑料鞋底轻轻地抽了他两下屁股,从此印度引为耻辱,说英雄打脸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后还把裤子给提起来,又好生相劝的送回家,这更是奇耻大辱,到现在印度人还无法原谅中国。自此,中国一些好事者便亲切的称呼印度为阿三。当然,后来称自己为世界第三的还有越南,但中国人好象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现在也不见谁称越南是阿三。 另一种说法:不只是上海,作为英殖民时候的香港也早将印度人称作“印度阿三”。当时印度还没加入不结盟运动。 另:话说七、八十年前,上海还是个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国人,更是占了绝大多数!为了维护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国人找了很多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来当保安警察(当时的名词叫做巡捕)。 这些印度佬的皮肤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头顶上都缠着红巾。所以上海人一开始都叫这些印度警察为「红头黑炭」。 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详见成龙的警察系列电影,不是都叫警察为阿SIR或是警SIR吗?)。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于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红头阿三」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上海人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印度人都是缠着红巾的锡克教徒,印度还有很多不缠红头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红头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于是这个不礼貌的浑号就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华人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还是习惯叫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另外还有一种可信度颇高、已经被列入俚语辞典大百科的说法!就是当时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调,所以当时上海的「警民沟通」可说是鸡同鸭讲、非常地不顺畅! 不过上海人居然从这种鸡同鸭讲式的沟通上,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因为他们发现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众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喜欢结结巴巴地反复讲着:「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经典结巴名句:「I Say」、用上海话来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就是因为以上这两种有点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与「印度阿三」之间,从此就被硬生生地画上了等号。想起来,印度人也真的蛮冤枉的!平白无故就多了「印度阿三」这个浑号! 再周星驰大话西游里,唐僧绰号“那个印度阿三”,搞笑之极。 小平同志说过了:我们中国永远不搞霸权,不强出头,永远不当老大!印度甘地听后感叹的说:“唉!看来我们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印度阿三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