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生(《老酒馆》中高先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识破而不点破?)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老酒馆》中高先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识破而不点破?
高先生是一位会品酒、爱喝酒的“高人”,识破不说破是“高人”的最高境界!
自从高先生在老酒馆喝到假的“烧刀子”后,他的内心经历了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提醒陈怀海,希望陈怀海喝了那杯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说是酒馆的疏忽。
他是慕名来到老酒馆喝酒的,他的目的是喝二两正宗“烧刀子”,然后见一见传闻中的陈掌柜,恰巧这一天陈怀海不在,“烧刀子”也断货了。
高先生多少有点失望,只有退而求其次,陈怀海见不了就算了,酒没有了,总可以去酒坊拉新的吧?于是他就较起真来,非要喝倒酒。
万家烧锅的烧锅坏了,没有酒,三爷没办法,只有让贺义堂去另外一家口味差不多的酒坊拉酒,谁知道贺义堂图省事,半路买了孙家烧锅的劣质酒。
高先生喝到了假的“烧刀子”,很生气,但他没有说出来,走了。没过多久,他又一次来到老酒馆,给陈怀海留下了一杯酒,如果陈怀海喝出了毛病,然后给他道歉,此事也就过去了,老酒馆的确如传说中的一样,全是好酒。
问题是,陈怀海偏偏没有喝到那杯酒,等高先生再次来到酒馆,没有等来陈怀海的道歉,反而是和平常一模一样,高先生心里不淡定了。他开始怀疑老酒馆是徒有虚名。于是以后再来到酒馆他开始了冷嘲热讽,以及各种含沙射影!
第二个过程:高先生准备给陈怀海一个教训。
陈怀海一直不说那坛酒的事,而是忙着把酒馆升级成酒楼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高先生,他带着大连街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来老酒馆喝酒,目的是要给陈怀海一个教训。
但是,就在大家快要喝到假的“烧刀子”的时候,高先生突然反悔了,因为这些天来。无论他怎样冷嘲热讽,怎样刁难陈怀海,陈怀海都没有一丁点儿生气的意思,还是如往常一样敬着他,高先生不忍心坏了老酒馆的名声,就让小二重新换了其他的酒,老酒馆躲过一劫。
但是,高先生始终希望陈怀海能知道那坛假酒的事,因为如果这件事不能够引起陈怀海的注意,以后老酒馆,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小事,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名声就会一败涂地。
于是,在酒楼开业这一天,高先生又来了,虽然还是冷嘲热讽,但看到,库房里那些老酒客留下的酒,并且有些酒的主人已经去世了,陈怀海还一直留着那些酒,高先生被打动了。
他把剩下的存酒当做礼物送给了陈怀海,陈怀海喝了酒之后,恍然大悟——原来高先生这些天来的刁难,就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酒馆里有假酒可是天大的错误!
陈怀海在感动之余,做了一个决定——好好保存高先生的酒,酒馆里所有人每天都要拜拜高先生的存酒,以示警醒!
张晞临饰演的高先生,和老二两、杜先生一样,是《老酒馆》里打酱油的角色,他也和牛犇、巩汉林一样,把平凡的小角色演出了“花”来。
2、近代文学史中,鲁迅在文学地位如何?
鲁迅先生没有长篇小说,有些人就说,“世界上的大文豪都有自己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只写了这么一点,实在不符合他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是一些人别有用心,还是事实本就如此?
我们知道,衡量文学作品水平主要看三个方面,即流动性、感染力和穿透力。
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一些“词句与组合”不适应现代阅读习惯,可读性低,这是他们攻击鲁迅先生文学创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比如《呐喊》中的这一段: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用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来看,“忘却了”、“正和我一样高”、“是比我高一倍”都有些拗口,却不知鲁迅先生处在白话文刚刚改革的年代,古文、地方语言习惯和白话文的融合还没有成熟,总会残留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毋庸置疑都具备强大的震撼力。
但是,凡是具有讽刺和唤醒人心力量的文学作品,往往都需要一些拗倔和生硬,来表达心中的惊涛骇浪、隐藏的不屈和不甘。
比如《狂人日记》里的这一段: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用大量留白的特殊表现形式,以结果导向起因,以行为表现愤怒,充分体现了“忧愤深广”的博爱情怀。
如果读者没处在那个年代,或者对那个年代的人性、黑暗和痛苦不了解,读起来自然是一头雾水,不明白这种纯思维活动的陈述,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要知道,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白话文改革的年代,没有鲁迅、胡适等人在前面披荆斩棘的探路,我们今天用来表达思维和内心世界的语言除了古文只有口语,还上升不到“白话文” 的文学高度!
所以,那些用着“前人智慧结晶”还口口声声批判的人,只是流俗的“拿来主义”和“比较主义”,是别有用心,不具有代表性!
其实,我们看看一些历史伟大、著名人物对鲁迅先生文学水平的评价就知道了!
蔡元培:“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陈独秀:“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今天,随着西方快餐文学的入侵,我们的国粹和优质文学作品也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具有意味的是,长篇小说竟因此成了衡量伟大作家的标志!如果不是李白、杜甫、苏轼他们没有长篇小说,也许很多人真的就信了!
如今许多不再照顾精神的人,开始追求感官的刺激和身体的速饱欲。时代危机退化的大脑凑一双进化偏激的眼睛,又如何能欣赏得了鲁迅先生作品的伟大呢?
当每一次我们回首历史,都会惊诧地发现那些伟大的痕迹被一些人故意掩盖或抹去,以莫名的理由!这让人不禁想问,这些民族精神之根,为何有人一直想要否定或铲除呢?
3、郭德纲当年为什么没有拜张文顺先生为师?
张文顺,著名相声艺人,师承佟大方先生。生前是中国相声21世纪复兴的奠基者之一,北京德云社创始人之一 。熟悉德云社的人都知道那个歪肩膀的老头儿。
作为郭德纲早期的搭档,德云社创始人之一,他陪伴郭德纲走过了德云社最艰难的岁月,郭德纲对张文顺也是特别敬重和感激,德云社辈分排名“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就是出自张先生。他曾经说自己就是那个成功男人(郭德纲)背后的老头儿。
至于说,当年为什么郭德纲为什么没有拜师张文顺。我想应该是张先生虽然说了大半辈子相声,但一直都没出名。年轻时因为谈恋爱被曲艺团开除,之后一直主要是从商的。到95年认识郭德纲,和郭搭档在茶馆演出,然后创办德云社的。他虽然爱好相声,看重郭德纲,极力维护德云社,但在北京主流相声圈,在相声整个行业大环境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能量也是有限的。
到2004年郭德纲拜师侯耀文时,德云社已经惨淡经营了九年,郭德纲当演员写剧本做主持维持德云社的经营,对于相声功底深厚的郭德纲,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德云社也是在2004年就爆红的,其中一个人功不可没,就是郭德纲的恩师侯耀文。他力排众议收下当时很有争议的郭德纲,以侯耀文当时在相声圈的地位和名声,德云社在北京的相声圈就有靠山了。也是那一年,于谦老师加入德云社,还有一位电台主持人大鹏在广播电台播放德云社相声引来不少爱好者,德云社火了。
郭德纲写给张文顺先生七十寿辰
4、书法最怕放在一起比较,沈鹏主席与张兴纯先生谁的水平高?
其实书法是很难比较的,你很难说启功和林散之二人谁的水平距离比较高。
但是,对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书家,还是很容易分辨的。张兴纯书法上
比如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
其实学过书法的一眼看过去,就能分得出高下来,张兴纯的书法在格调上就比沈鹏下了好几个档次。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张兴纯的字野气十足,古法欠缺,用笔单调而且忸怩作态,故意写出来的大小变化,让整幅作品显得杂乱无章,和当今老干部体有的一拼。
沈鹏的书法,虽然现在争议很大,但其成就是不容否认的。
他的书法取法怀素、张旭,用笔潇洒散淡,结构章法任其自然,以意取胜。
是当代少有的草书大家。
书法很难比较,但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书家就简单多了。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