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兰亭集序》的真迹在哪?)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兰亭集序》的真迹在哪?
“兰亭集序”,即《蘭亭帖》。
晋王羲之於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同谢安等四十一人會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袯禊之礼。羲之作《兰亭序》,用蠶繭纸、鼠须笔書,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文者,字体悉異,世称为《蘭亭帖》。
在隋以前,其名尚不甚重,唐初李世民(太宗)酷愛“二王”书法,从羲之七世孫僧智永的弟子辩才处得其真迹,分搨数本,以賜皇子近臣。
虞世南、褚遂良等始盛推之,後代益加夸飾,以此为真書的極軌。
传说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墨翰,多方搜求,购募备尽,“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唐太宗死时,以真迹殉葬於昭陵,“随仙驾入玄宫”,作了随葬品。今存定武神龍諸本皆据歐阳詢、褚遂良临搨本翻刻。(参阅唐张彦遠《法书要录.三》、唐何延之《蘭亭記》、宋桑世昌《兰亭考.三》)
王羲之(321~
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我国杰出的书法家,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备精诸体,并博取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妍美流便的新体,称誉千载,历来有“书圣”之称,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值一百亿么?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甚至所有精神产品都可以变卖成钞票。
前不久,曾巩的书法《局事帖》拍卖2.07亿元,赵孟頫的书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拍卖1.9亿元,而更早之前还有王羲之的行草书《平安帖》拍卖3.08亿元,黄庭坚的行书《砥柱铭》拍卖成交价高达4.37亿元。
艺术作品真的可以拿金钱来衡量吗?假设王羲之的《平安帖》在三十年前挂在书店里卖,估计也就卖几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少,因为那时候社会上的物质匮乏,国民的财富不多,万元户已经算是很有钱人家了,因为那时候物价很低,最贵的豪宅也没有几万元。假如那个时候买卖王羲之的真迹(就算是真迹),能卖几千元已经是天价了,何况几万元。那么,几万元的《平安帖》和3亿元的《平安帖》哪个更值钱呢?
又假如,真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假设),现在拍卖一百个亿(很有可能,因为上千亿家产的大有人在),但是再过十年八载还有可能拍卖二百个亿。那么,是不是二百个亿的《兰亭集序》要比一百个亿的更有价值呢?
而如果国家出台一个规定,所有艺术品交易买家都要按照交易价的80%缴纳税金(就像过去进口小车),那么拍卖价格又会是多少?
还有,如果国家有法律规定所有书画和音乐等艺术品都统一由国家收购收藏,禁止非法交易,这时书法作品的价格又是多少?
所以,我认为,拍卖一个亿也好,一百个亿也好,其实都与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打狗棒如果是拿在一个不起眼的乞丐手里,它扔在路边也没人要,但是它拿在丐帮帮主的手中却是乞丐们人人羡慕的宝贝,而它始终只是一条棍棒而已。
现象与本质总是相差一万八千里。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年迈的科学家曾经发明卫星飞上天,让全世界人都能看到电视画面,收到电话信号,可是年工资最多不过几十万;而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演几个片子年收入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者的价值谁高呢?
结论:对天价书法,我的策略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3、有人说《兰亭集序》出自乾陵,那么现版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兰亭集序》真迹还未找到,现在流行在世的都是临摹本,而且,临摹本有好几种。
4、古代没有复印机,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古代没有复印机,兰亭序原稿早就消失,现在看到的兰亭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古代没有复印机,但他们有摹拓技术。以双钩制模,然后填墨。这种方法,叫做”双钩墨填”。也称为“郭填”。这种技术在唐代非常成熟。高明的工匠,所制的模达到了乱真的程度。贞观时期,李世民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诸葛贞,冯承素四人,就是郭填的佼佼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传说为冯承素所摹。当时便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
唐太宗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除了王羲之问疾悼丧的书信外,全部搜罗殆尽。其中,《兰亭序》又是他的至爱。他让赵模,韩道政,诸葛贞,冯承素分别摹拓《兰亭序》,赏赐给王公大臣。真迹则作为陪葬品,一起埋入昭陵。
现存于北京故宫里的《兰亭序》摹本,虽然不是王羲之真迹,但其高度的还原了《兰亭序》的全貌,形神逼真。在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之后,奇迹般的和褚遂良、虞世南临写的《兰亭序》一起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现在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兰亭序》还有许多争论。有认为是后人临的,理由是其中的毛笔虚锋是任何摹拓都无法模仿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冯承素采用了临与摹的方式。更有人认为《兰亭序》完全就和王羲之无关,是隋唐时的人冒名写的。其实不要想太多。要去证明一千好几百年前的真伪,非个人的能力可以完成。《兰亭序》一千多年都没有人怀疑出自王羲之之手。现在的人怀疑的东西,又岂止是《兰亭序》一件!
5、为什么有人觉得作为序言的《兰亭集序》很出名,而作为正文《兰亭集》却名不见经传?
为什么《兰亭序》很出名?而作为主题的《兰亭诗集》却名不见经传?
《兰亭序》是我们现在的名称。这篇作品在写作完成的时候是没有名称的,当时王羲之与谢安等好友一共四十一人到兰亭举行稧礼,也就是《兰亭序》文中写的“修稧”。整个活动包含水中清洗身上的秽浊,祈福,游乐,饮酒,作诗。
兰亭诗一共三十七首,有作二首的,有作一首的,还有人没有作出的。没有写出来的罚酒三杯。东晋的诗作代表人物为陶渊明,谢灵运。诗的形式为四言诗、五言诗。即便是如陶渊明这样的代表人物,熟悉他诗作的人都不是很多。兰亭诗的水平,和陶渊明比就不是一个档次。王羲之,谢安等人,他们是政治家。他们的强项是经世治国,安邦济民。如果王羲之不是书法家,大家会对他在政治领域的政绩了解的更多的一些。由于他的书法太过出众,把他的政绩给掩盖了。
为什么《兰亭诗》大家很陌生而对《兰亭序》却家喻户晓?《兰亭序》大家是因为字写的好而被世人所知。《兰亭诗》王羲之没有任何记录记载过他书写过。而《兰亭诗》的水平不足以成为经典诗作。所以不为人知。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经书写过《兰亭诗》。从知名度上看,知道有这一件作品的人也不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实在太多。五千年的历史中,大家不知道的经典多了去了。如《兰亭诗》这样级别的诗,更不知有多少。若不是有巜兰亭序》,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人知道《兰亭诗》。
6、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品是否找到了?为什么?
(关注 @文踪旅迹 ,告诉您一段有味道的历史)
关于《兰亭集序》到底在哪里的问题,我曾经和不少人探讨过。我来简单说说看法,我觉得几乎不可能再能见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353年的3月3日上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问世之后,一直被人们视为书法的样板——“天下第一行书”。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兰亭集序》被智取到大唐宫室之中。太宗自己喜欢得不行,还让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人临摹了不少摹本,赐给他的重臣和亲人。648年,太宗李世民就给太子李治安排,将来要把《兰亭集序》和自己一起葬入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649年,李世民离世,唐高宗李治便把《兰亭集序》放在父皇的棺椁之中。
(唐乾陵)
所以,题主所说的《兰亭集序》可能在昭陵没错。毛主席曾经给他的保健医生韩桂馨说过:“《兰亭序》是王氏的传家宝,唐太宗十分喜爱,除令人临摹外,真品已经被唐太宗带到地下去喽。”
但是,《兰亭集序》既是到了昭陵,它的命运很是跌宕。按照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温韬传》中的说法,五代时期后梁耀州节度温韬盗掘了长安城北面的唐代帝陵,其中他盗掘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时,“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这意味着《兰亭集序》流入人间。
后唐的明宗李亶在928年下诏书赐死了韬。那么,温韬盗掘的《兰亭集序》会到什么地方去呢?情况大体如下:温韬用盗掘来的《兰亭集序》打点后梁、后唐的官人;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他的其它遗产时,也拿走了《兰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也有人觉得欧阳修的记载没有道理,《兰亭集序》没有被温韬盗走,至今还在昭陵。
如果《兰亭集序》没有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昭陵,那还有这么几种可能。李治也很喜欢《兰亭序》,他用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或者冯承素等人临摹的《兰亭序》掉包,把真迹葬在乾陵;如北宋进士蔡挺所说的,《兰亭集序》既不在昭陵也不再乾陵,它流入了人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人们大都不采信这种判断。
按照题主对问题的描述,可以说没有可能去发掘唐昭陵。《兰亭集序》的去向也就永远成为历史谜题了。
(原创图文,请勿随意剪裁)
7、兰亭序和兰亭集序区别?
《兰亭集序》是当年王羲之与一群文友书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进行野外饮酒赋诗的文化活动以后,对现场所作诗歌集中在一起所做的序言,为王羲之所作并书,其留于纸上的墨迹就成了后世所谓的天下第一行书(现在所看到的是唐朝临摹本),兰亭序其实是兰亭集序的简称,但是现在通常将《兰亭集序》看做是这篇文章,而说到兰亭序,大家都想到的是那篇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