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退出中国(亚马逊疑将退出中国,说明了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亚马逊疑将退出中国,说明了什么?
还是比较遗憾的。虽然其份额大约只有中国电商份额的0.6%,规模很小,但是对于中国之外的市场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亚马逊全球电商份额是第一位的,那么如果忽略掉中国的份额,亚马逊在中国以外地区依然有十足的影响力。部分国内品牌,虽然通过阿里跳出国门依然是可行的,但是零售领域也存在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需求。(你当然可以去亚马逊全球开店,但是这并非国内消费者和国外消费者的共同爱好,我们举例一个理想状态。比如某品牌的毛笔,销量9成是国内,如果亚马逊国内外电商并非割裂,那么来自国内的销量和评价会展示在国外消费者面前,这样会引导出新的需求,也许国外也会对中国毛笔产生兴趣。但如果你去亚马逊全球开店,你必须首先迎合全球客户的产品需求,也许毛笔就成为了一种餐具。)
所以,实际上亚马逊最有利于中国人的做法,应该是合并业务,将跨境电商和国内电商整合起来,要国内部分产品,可以通过零售方式实现一些外贸订单。毕竟亚马逊展现的长尾效应更加明显,货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阔。
然而,如今亚马逊中国电商退出,对于国内商户和消费者,实际上少了一个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是多么的糟糕,但是其本应该拥有不同的可能性。
不愿意本土化的科技公司是非常多的,比如当年微软的MSN,在和微信等工具对垒中,我们早已忘记了这个聊天软件。FANNG这五巨头本土化方面只有苹果比较积极。
中国商人,应该更多致力于国际化,更多的走出去,融入到世界中去,我们很难说服每一个人,但是至少希望壁垒更少,毕竟,过去几十年,我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当然,亚马逊走了,“天要下雨”,并无挽留的必要,但我们也要清楚,不是走了谁都无所谓,这里面依然包含着就业,包含着渠道。当然也希望我们国内的电商能够走出去,并走得更远。
全球市值最高的亚马逊传出要退出中国市场,你怎么看?
那是他的损失,国内马上有取代的。
亚马逊退出中国市场,说是水土不服?大家觉得怎么样?
谢谢邀请!
跟很多外企一样,亚马逊中国依然没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只不过Google、Facebook等企业是因为政策问题不能生长,Amazon却跟自己在美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eBay一样,最终会因为自己的水土不服退出中国市场。
仅保留云计算、跨境电商业务
亚马逊宣布退出了中国市场,仅仅保留了AWS云计算业务以及跨境电商业务,大家通常用得最多的B2C和C2C业务,亚马逊会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关闭。
作为一个亚马逊骨灰级用户,我直到现在还在经常用亚马逊的服务,平时买书基本上全都是在亚马逊购买,海淘也基本上全都是亚马逊,主要就是这么多年用下来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当年在国内电商行业还没有三包意识的时候,亚马逊就已经严格执行国家三包政策,不得不说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么多年亚马逊用下来,也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突然走了还真不习惯。
中国市场的竞争太过于强大
全世界的互联网发展都没有我们国家这么疯狂,我们的价格大战、补贴大战、促销大战的发展方式是很多国外互联网企业不敢想象的。
百团大战、网约车烧钱大战、外卖补贴大战,几乎每一轮竞争都伴随着烧钱、补贴。电商行业同样是这样,京东依靠价格战,愣是从苏宁、国美手里抢下了不小的3C数码的行业份额,补贴在线图书,直接把曾经的“中国亚马逊”当当网做成了路人甲,现在的当当想过要甩卖,都没有企业接受。
美国也有圣诞节黑色星期五疯狂促销,可是比起中国的双十一差得太远了,亚马逊根本不能理解这么疯狂的促销活动。
中国大多数用户消费能力还比较低
这一点同样非常关键,亚马逊一上来就把自己的基调定得比较高,因此亚马逊上的东西尽管质量是靠谱的,可是相应的价格并没有优势。
可是中国用户刚好还有很多都喜欢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啊,很多东西大家并不喜欢买品牌货,都喜欢买杂牌,因为价格便宜。很多买不起正品,大家就更愿意去买拿下仿造的产品,比如“小米新品”等等,正品价格要两三千,可是人家买盗版只需要几百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国下沉市场的用户拥有几亿人,这个市场不可谓不大。
总之,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失败跟当年eBay有异曲同工之妙,海外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发展壮大,必须要遵循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要做好本地化。反过来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也非常不顺利,中国企业要想在国外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也要注意好这两点。
本文为字节跳动签约作者EmacserVimer悟空问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转载、抄袭必究!大家对[亚马逊]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怎么看?
现复盘下亚马逊的东方战记:刘强东挑起京东苏宁当当三方大战,狼烟四起的时候亚马逊一动不动。
后来大强子熄火,拼多多崛起于田陌之间,以野火燎原之势迅速覆盖农村市场。亚马逊还是不动弹!
究其原因,是因为:
1,亚马逊中国的一切行动都要像总部汇报,层层批示,动作太慢。
2.几百亿的砸钱更是不行,亚马逊每个季度的财务都必须好看,否则股价大跌!
原来ebay 在中国就是这么被淘宝击溃的。所以这一次大家看着他静静地发呆就直接把他当空气了。
亚马逊为何会在中国败走麦城?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里,基本上所有的外资巨头全都失败了,说明中国互联网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速度,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所有行业里发展最快的,这个速度是以无数最聪明的年轻人多年长期996超负荷工作换来的发展速度,其他国家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亚马逊退出中国,亚马逊将于7月18日停止对中国商户服务,你觉得好事坏事?
亚马逊退出说明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
好的方面说明电商领域国内发展的很好,想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也没有赢的希望。
坏的方面可能就是没了更强的竞争,会不会出现像百度在谷歌退出以后那样的情况。
我们慢慢看吧。
亚马逊宣布退出中国电商业务,你觉得它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
亚马逊有没有可能撤出中国?
阿里提出的“去IOE”概念得到IT界的广泛拥护,IOE指什么呢?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Oracle的中文名称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在IT行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甲骨文长期占据着数据库全球份额的半壁江山,遥遥领先于排在后面的IBM和微软。
5月7日,甲骨文确定中国区将裁员900人,其中500多人将来自北京研发中心,而当前甲骨文在中国的研发人员总数为1600人左右。今年3月,甲骨文就曾在墨西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分别裁员50人,在印度、美国硅谷分别裁员100人。显然,甲骨文这次在中国的裁员规模要大得多。
好像约好一样,今年4月,亚马逊确定将停止运营亚马逊中国的国内电商业务,7月18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未来保留在中国的跨境电商、Kindle、AWS云计算等业务。也就是说,中国卖家不能再在亚马逊平台上卖东西给国内客户了。
这两个国际巨头为何都选择了削减在中国的业务?是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没有吸引力了吗?
一、都曾经风光过
亚马逊中国的前身是金山软件旗下的卓越网,成立于2000年,2004年被亚马逊并购,当时单季度营收已做到1个亿。亚马逊花了3年时间改造卓越网的数据库系统,于2007年将其名称改为“卓越亚马逊”,后于2011年改名为“亚马逊中国”,并上线“我要开店”业务,允许第三方商家入驻。2014年,亚马逊中国开通“海外购”业务,多个国家的网上销售商品可直邮中国。
亚马逊中国最多时在国内拥有15个运营中心,还开创了亚马逊全球自建物流的先例,2008年在中国B2C市场份额达到15.4%,到2011年时仍然稳居第三名。记得当时买书基本就两个选择,要么当当,要么亚马逊中国,眼睁睁看着亚马逊中国在图书方面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当当,很大的原因是亚马逊中国有自建仓储和配送。
甲骨文于1989年进入中国,2002年在深圳成立在中国的首家研发中心,后相继成立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研发中心。到了2015年,甲骨文在中国数据库市场的占有率高达56%,当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43.9%。
亚马逊、甲骨文在中国都有先发优势,在各自领域都赶了个大早。亚马逊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走在行业前面,一是起步早,卓越网创立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易趣,当当也刚创立不久(1999年)。淘宝于2003年创立,京东商城创立时间是2004年1月,也就是说2004年亚马逊进入中国时淘宝、京东都远没有站稳脚跟,然而亚马逊中国却一直不温不火、不紧不慢,错失了国内电商大爆发的良机。
二是自建物流,众所周知,京东能获得在B2C市场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自建物流。亚马逊中国也有自建物流,并且不同于亚马逊全球普遍采用第三方配送,亚马逊中国拥有自己的配送网络。然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亚马逊花了7年时间改造卓越网,不是强化本土化,而是将其全面同化,从而眼睁睁看着京东后来居上。
甲骨文就更不用说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创造者,一直是数据库领域的绝对王者,甲骨文的数据库很贵,但不可替代。阿里的第一轮“去IOE”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Oracle难以替代。亚马逊也一直在寻求彻底抛弃Oracle,最新的进展是内部大部分基础设施已转移到AWS,并计划在2020年初彻底移除Oracle数据库软件。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竞相选择用来替代Oracle的MySQL,也是甲骨文旗下的产品,只不过它是开源、免费的。Sun于2008年收购了MySQL,甲骨文又于2009年收购了Sun,于是MySQL、JAVA都成了甲骨文的产品。不过甲骨文似乎并没有善用MySQL,就像它一直没能很好地发展云计算业务,原因很简单,就是Oracle数据库实在太能赚钱了,既然获得很滋润,干嘛要很卖力地发展不了解的新业务呢?
二、水土不服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亚马逊中国的高层缺少决策权。2005年王汉华出任亚马逊中国总裁,任职期长达7年之久,但他名为总裁,实际上只负责销售,向亚马逊全球销售副总裁汇报,而没有运营、物流方面的决策权。阿里、京东制定了B2C市场的规则,亚马逊中国却完全跟不上节奏,很大的原因就是美国总部不了解中国市场却手握决策权。王汉华在2011年说过:“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亚马逊在全球都使用差评率、24小时回复率两项指标考核入驻的商家,如果商家的差评率高于1%、累计3次未及时回复,则系统将自动关店。亚马逊中国也不例外,因为是系统设定,无法人为干预。相比而言,国内B2C平台则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对违规行为分级,相应的处罚措施也分级,还给予商家申诉的机会。
2010年对甲骨文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甲骨文在全球数据库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50%。阿里当时是甲骨文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户,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当年没人会想到阿里会成为甲骨文的竞争对手,阿里于2008年创立了阿里云,并正式提出“去IOE”。如今的阿里不仅在“去IOE”,更是成为云计算领域的新贵,而这项业务是甲骨文做梦都想做大的。如下图所示,在国内云计算市场阿里遥遥领先,而甲骨文被归在“其他”,真实排名在前十名以外。
甲骨文起家靠的是数据库管理软件,收购Sun也是看重后者的软件实力,然而在国内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甲骨文仅仅排在第四位,属于第二梯队。更为严重的是,甲骨文目前在力推云计算业务,对企业软件业务造成了冲击,因此这部分业务未来更加不乐观。
三、企业需求变了
亚马逊中国尽管国内电商业务以失败告终,其跨境电商和AWS云计算业务却算得上是风生水起,并且在这两个业务上一直拥有很大的优势。既然与国内电商的打法不兼容,又很坚持自己全球一体化的电商服务,放弃份额很小的第三方商家服务无疑很明智。而且亚马逊中国还将向跨境电商的入驻商家提供贷款服务,这也会是一个业务增长点,并且也补上了电商平台“商业+物流+金融”的重要一环,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
甲骨文此次裁员是因为业务重组,公司将云计算服务作为核心业务,非相关部门是裁员的重点。前面比较过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全球市场如何呢?亚马逊AWS市场份额为51.8%,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排在第二的微软Azure份额为13.3%,排在第三的阿里云份额为4.6%,接下来是谷歌、IBM,甲骨文勉强能排在7、8位,与前几位的差距有点大。
看看甲骨文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为12.5亿美元,同比下滑了4%。作为数据库和企业软件领域的霸主,很难满意这样的表现。据传为了实现业务转型,甲骨文将在全球裁员1.4万人。
2018年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说过:“我们是一家企业云公司,为最严苛的客户需求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负载提供支持。”可见甲骨文对业务转型已下了很大的决心。至于这位说的什么“担心中国超越美国”、“不能为中国培养太多技术人才”等,权当听听就好。无论如何,甲骨文是一家企业,业务发展和商业利益才是他考虑的首要因素,裁员是为了削减传统业务投入,更是传达业务转型的强烈信号,根本原因是企业服务市场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服务并不是没市场了,而是随着技术、商业环境、市场竞争的变化,企业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短期看来并不明显,但一旦启动则势不可挡,市场变化的速度会远远超出预期,让提供企业服务的企业措手不及。亚马逊、甲骨文所做的业务调整,都是为了顺应企业需求的变化,以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竞争力。
四、两条信息化之路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大致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企业管理,另一条主线是电子商务。先来看企业管理主线,包括财务、OA、进销存、MRP、CRM、EHR等,也就是大家所了解的ERP的范畴,是用数据库、流程为主的技术手段改造企业管理,以增加规范性、提高效率,将各种资源更好地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再看电子商务主线,兴起于企业网站,再到电子黄页,爆发于在线交易,再到与企业管理主线的财务、进销存、CRM等打通,当前则进阶到更广泛应用场景下的业务平台,比如饿了么。在国内,正是电子商务使得广大中小企业与信息化产生了关联,甚至深度嵌入到了业务和管理中,其渗透程度超过了企业管理主线,并且相比后者,为企业创造了更直接的价值。
与企业管理主线不同的是,电子商务主线天生就是以云计算的方式出现,企业网站的信息在云端,在线交易的数据、流程在云端,各类相关网络应用也都是云计算的形式,客户、供应商通过云端相连接。正是电子商务主线的迅猛发展,才使得国内云计算市场获得爆发式增长。
相比之下,企业管理主线的云计算应用则要滞后很多,早期的企业管理系统无一例外都需要企业自备服务器,还需要相配套的局域网、网络管理,倒是大大带动了IT实施行业的发展,给企业留下的是半吊子的IT部门、高昂的软硬件成本、四处散落的信息孤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网上招聘,从一开始就是云端服务,但在企业管理主线中属于凤毛麟角。
虽说企业管理系统看上去很高大上,需要企业配置复杂的软硬件,还需要配专人进行维护,但从实施效果,或者说带给企业的价值来看,却远远比不上电子商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维持了大量企业的生存,而企业管理系统最多只是帮助企业局部改善管理,很多时候甚至只是充充门面而已。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子商务实现了外部资源的连接。
五、企业还需要什么?
除了获得业务机会,企业还希望能真正提升管理,这本来是企业管理系统被寄予厚望的核心价值,却离期望相去甚远。之所以会这样,真正原因是企业在企业管理上有很多选择,而在电子商务上别无选择。
什么意思呢?企业开展在线交易是为了生存或拓展业务,只有入驻电商平台才能获得相应的业务资源,因而必须遵守平台的规则。企业管理系统则不然,在上线信息系统前,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规范、工作习惯,就是说离开了信息系统企业照样玩得转,再加上信息系统操作相对复杂、设计常常不够合理或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更让企业没有形成对信息系统的依赖。
电子商务还有一个很显著的优点,就是云服务的形式会吸引大量企业,产生的巨量交易及配套服务迫使系统的迭代升级速度很快,在界面、流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定制化都会越来越高,因而让企业越用越顺,进一步增加了对企业的粘性。
另外,电子商务平台上跑的数据足够真实,并且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因而可以开发出海量的应用,向企业更多的需求渗透。举个例子,入驻饿了么的商家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用户对各色菜品的评价,因而可以相应调整菜单、优化食材采购;而配送提供方也能够获得用户对外卖小哥的评价,可以将这些数据直接用到绩效考核上。企业管理系统呢?一直受困于数据的真实性和联动性,影响到企业使用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管理系统看上去很美,但为了很好地使用,需要建立一整套管理“管理系统”的体系,这对很多企业来说过于复杂了。
企业需要提升管理,但很高的管理成本既是压力,又达不到可接受的投入产出比。企业管理系统也要像电子商务一样,能够将真实数据及时、准确地沉淀下来,实现了这第一步,才谈得上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钉钉、企业微信是往这个方向去,但仍然没有将日常工作与数据采集打通,仍然是一堆IT公司按照IT思路开发功能模块,最多只是因为是移动端,所以在便捷性上有所提升。浪潮的PS Cloud(与开源ERP系统Odoo合作)也是功能模块的堆砌,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改善了连通性的信息孤岛”。
要知道,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不只是固化的流程,还要有很多设计的内容,决不是简单的功能、流程所能解决的。企业管理系统应分成两部分,一是以功能、流程为主的管理模块,比如人事档案、招聘、请假等;二是能够体现出管理方案的管理工具,比如工作分配、绩效考核、人才分级等。后者,才是企业管理系统的硬骨头,但别再指望IT公司了。
亚马逊退出中国电商市场,洋电商为何“玩不转”?
亚马逊中国到底还是否会存在?
最近成了一个刷屏的问题。
原因在于亚马逊在同一时间的两个声明。
4月18日上午,亚马逊方面回复有关媒体时明确表态“不会退出中国”。
随后,亚马逊方面再次抛出声明,表示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
结果呢?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就命中了那首歌词——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彼时,在亚马逊有传闻要退出中国市场时,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和书乐就曾有过一番交流,贫道当时的预测,正好和亚马逊的两个声明“一致”:
不至于完全退出,而是形成一种新的合作。
在综合电商领域,亚马逊已经被腾讯、京东等压倒。但垂直电商领域依然有作为,其海外购以及将国货推往海外市场的业务,都依托自身全球采购供应链的布局而具有强大优势。
因此,海外购业务(进口)与国内平台进行合作,出口业务深耕国内商家形成合作,应该依然会保留。
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目前态势都还良好。
至少海外购比其他自营业务良好许多。
同时,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资源,属于国内海外购平台们都需要的优质资源,关键是价码与合作方式的“合适”。
因此,国内海外购平台对于它是否退休,或许处在一种爱恨交加的位置上。
毕竟,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已经逐步式微到可忽略状态。
对于亚马逊中国而言,继续在中国勉强维持品牌的存在感,只是变成品牌的一种自证,离开反而是一种解脱。
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历年发布的国内《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自2012至2018年上半年,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下滑明显,依次为2.3%、2.7%、1.5%、1.2%、1.3%、0.8%、0.6%。
自营业务会否从“半退休”到“办退休”
现在关于亚马逊中国的问题,或许就存在于“自营”业务,到底退不退休了。
亚马逊的话语里,都是不置可否:“为了深化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
或许,亚马逊自己也还没有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
但现在看来,已经微弱到可以忽略的“自营”业务,似乎也很难维持下去,且为了保持面子而留下,除了增加成本以外,似乎还有些自黑的味道。
何况,此刻不集中全力去发展“海外购”业务,在当下已经大有被网易考拉、小红书等吊打的态势下,亚马逊应当不至于为了“面子”而最终导致在中国市场的“全面退休”。
近日报道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败走中国,暴露出不少世界五百强水土不服,说明了什么?
在4月18日,亚马逊是正式宣布,将关闭其中国国内电子商务业务,到7月18日,亚马逊将不再向第三方卖家开放,也意味着是脱离了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内的中国大型电子商务巨头的竞争行列。
从15年前气势汹汹借道卓越网进入中国市场,15年后,无奈撤出,其中是经历了哪些变革与机遇,或许只有它自己才知道。15年前,我们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应该算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
那时候虽有阿里在布局,可实力并没有亚马逊强,或者说一点优势也没有。根据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了解到,天猫为61.5%,京东是24.2%,曾经占有15.4%份额的亚马逊滑落到0.6%。
市场份额居然不到1%,到底是什么打败了它。有人说是简单的页面布局刷下了很多用户,或者是不了解我们国内的情况。在我们国家,都是喜欢哪里热闹就往哪里去的,加节假日明显知道人很多,会堵车。
还是有很多人出行,在购物上也是一样。没有顾客的店铺很少有人会进去。那回到亚马逊的首页,也是一样的道理。简约的风格适合它们国家,并不代表是适合我们。可能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但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因。
另外在应对市场的变化上,亚马逊作出的反应是不迅速。15年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淘宝、京东,淘宝那时候也就成立不到一年,京东是在当年才成立的,从这个市场格局来看,根本没有谁可以挑战亚马逊的地位。
但是在这15年中,亚马逊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或许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会更清楚,我们国内电子商务平台是小米加步枪的节奏,亚马逊则是坦克加飞机,应该说是优势非常的明显。
可就是在这种优势下,居然被打败了。有关这个原因到底应不应该归为对国内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呢,还是根本不了解国内的市场。亚马逊此时败走中国,也是有着非常明显的2个原因。一个是国内电子商务已定的格局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
这个自然也是国内电商所面临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结合了国外企业在国内水土不服的情况,不只是有亚马逊,此前的搜索巨头谷歌、优步、ebay等,都是折戟在发展的道路上。这些失败的例子,是不是真的暴露出什么问题呢?
我们再反过来看看国内公司在国外的情况,那是相当的不容易,在国外涉及到很多的法规,跟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候为了能在当地建设一个工厂,或者是为了打一场官司,持续的时间长达几年。
这些公司也被称为出海的先行者,在出海的路上,我们付出的太多了。回归到问题的根本,哪里有什么水土不服呢,完全就是一个融入的问题。在其它国家还用着自己的老套路,会行的通吗?
也试问一句,有多少的外国公司了解中国,难道只是简单的人文历史吗,还是你所看到的一切?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势必会有更多的公司进入到国内,我们的更多企业也会出海,走向世界。
必将是一个互融互惠的世界,怎么样去融入到里面才是关键,不只是把水土不服挂在嘴边。